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扁担教师"一人的长征:38年为孩子挑生活学习用品

清贫岗位的坚守

如果说坚守岗位是一种心的历练,他在这历练中锻铸了最美的坚韧  

教学点不通公路不通电,虽然政府多方努力想解决,但因地理环境复杂,工程浩大,始终未能如愿。来过7位教师,由于环境恶劣,来一个走一个。

2001年,学生减少至30人,最后一个外地教师终于还是走了。只有周宏军坚持着。

周宏军要走不是没有机会。2006年,教育部门计划撤销达佑教学点,调他到乡里,但他主动请求留下。“娃仔去最近的同练乡小学都有20多公里,路途遥远,不安全。”家长的顾虑,正是周宏军的担忧。

“娃儿的前程,耽误不得!”周宏军说,“我是本地人,要是我也走了,谁还来啊?”

于是,他咬紧牙关硬是扛起一切。

现在,教学点只有5名学生,分二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再少,也要按规定开课。二年级上课时,四年级自习;四年级上课时,二年级自习……如此复式教学,忙得不亦乐乎。

在周宏军心中,教学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他从来不“旷课”,他说:“孩子的教育,一天也不能少。”

虽在最偏最苦的学校任教,周宏军却是全乡教师的榜样。他的学生有4人考上重点中学,两人考上大学,他也4次获得县级教学奖励,并被评为柳州市优秀乡村教师。

清贫,是周宏军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几十年间,他省吃俭用、节衣缩食,那件穿了多年的墨绿色外衣,已被他反复洗得发白。

几十年来,无论家里多么困难,他义务维修校舍,义务当“挑夫”,不拿一分报酬。 

周宏军家里,没一件像样的家具,住的是老父亲20多年前盖的木瓦房,饱经岁月,风雨飘摇。

尽管已转正,但微薄的工资要养一大家子,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即便如此,周宏军从不吝啬资助别人,他领养过4名孤儿,助养了1名残疾儿童,其中一个孤儿已上大学——而他自己,结婚多年却没生育一个孩子。

一个把别人的孩子当自己孩子的人,心中无私的爱便无处不在。

学生上学,要经过4座独木桥,桥下河流波涛汹涌,险象环生。每逢山涧涨水,周宏军都要到桥头,把孩子一个一个背过桥。

隔三差五,他就去检查木桥牢不牢固,常在桥上加钉子、换木板,为了孩子的安全,他慎之又慎。

对交不起学费的学生,周宏军用自己的工资垫上,还帮他们买作业簿、草稿纸;若学生生病,他就变成了慈祥的“母亲”。

如今,学生越来越少,“嵌”在半山腰上的校舍,也已摇摇欲坠;仅有的半个篮球场,一根歪栏杆上,“挂”着歪歪斜斜的球筐……师生6人,稀稀疏疏的欢笑声、读书声,从这里传出,越过崇山峻岭,在大山间回荡。

退休在即。望着凝聚自己毕生心血的教学点,周宏军感慨万千。他说自己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希望在退休前,学校有一面五星红旗,为孩子们真正升一次像样的国旗,唱一次有奏乐的国歌,做一次有音乐的广播体操……



上一页 
第 [1] [2] [3] [4] [5]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
0
0
0
0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