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记者 覃世默 通讯员 施永晟
地处中越边境的龙州县,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和崇左市构建陆路东盟南崇经济产业带为契机,适时提出由“兴边富民,工贸强县”到“富民兴边,贸工强县”转变,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构建面向东盟、富有活力的中越产业基地,拓宽了口岸经济发展空间。
统计显示,2010年,龙州县对外贸易进出口额2.2亿美元,是2005年的6倍,增幅排在崇左市第一,高达73%。今年前8月,该县对外贸易进出口累计完成4.37亿美元,同比增长330.22%;其中出口完成3.62亿美元,同比增长443.32%。进出口及出口增幅均高居全区首位,成为广西贸易经济最大的亮点。
边境口岸“连”成经济带
龙州县是我国通向东盟国家的主要陆路通道之一,有水口国家一类口岸、科甲国家二类口岸以及那花、布局、水口、科甲4个边民互市点。
“以前只能划小船过去卖小商品赚点小钱,现在我们是办实业,而且把厂开到了越南去。”家住水口镇的吕燕强是“老边贸”,主要经营传统特产桄榔粉、鸡皮果等食品,目前在龙州、越南都设有工厂,产品销往国内和越南市场。
“我们加快规划建设龙州边境口岸经济带、中越水口-驮隆跨境经济合作区、中越跨国农业合作区和那花、布局、水口、科甲四大边贸城,做大做强边境口岸经济。”龙州县委书记秦昆说。
2010年以来,龙州共引进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个,总投资6.8亿元,先后建成水口边贸货场、水口汽车站、水口互市码头以及水口通道扩宽等项目。同时,那花、布局边贸城一期工程等项目已经竣工,科甲边贸城正在平整土地。这些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龙州县口岸服务功能,不断提升贸易质量,扩大贸易总量。
据了解,目前龙州已成为越南大宗海鲜进口我国的新通道,以及坚果、中草药、木薯进口的集散地。去年全县参与互市贸易的边民达1.62万多人,是2006年的5倍,占全县边民总数的28.2%;从事边贸的边民年人均增收576元,是2006年的4倍多。
为进一步推动“通道型口岸”向“加工型口岸”转变,龙州县正以水口口岸为龙头,以科甲口岸为辅,以那花、布局、水口、科甲边贸城为平台,建设龙州边境口岸经济带,重点培育进出口加工业、国际商贸业和现代物流业三大产业,明确功能与分工,联动发展。
今年9月28日,投资11亿元的中国-东盟龙州国际商贸城将开工建设,旨在打造一个浙江义乌式的小商品交易市场,使龙州成为中越小商品贸易的主要集散地。
同时,龙州全力配合做好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南宁至凭祥(龙州段)、崇左至水口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水口中越界河二桥、龙州-科甲、叫勘-那花-布局二级公路等建设,以尽快形成现代物流体系,发展面向东盟现代物流业。并围绕建设中国-东盟区域性物流基地,引进农副产品、矿产品、食品、木材进出口加工企业。
据统计,今年前8月,龙州县新增进出口企业7家,全县外贸进出口企业达到45家,对外贸易进出口完成2.47亿美元,同比增长989.23%,其中出口总值2.41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1344.17%。龙州县构建的“那花-布局-水口-科甲”口岸经济带效应初显。
| 下一页 |
| 第 [1] [2]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