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记者 姚 琳 实习生 向国泽
他是一位学养深厚、治学严谨的学者,在数学和计算机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他是一位励精图治、谋求学校发展的领路人,致力于推动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的快速发展,向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目标坚实迈进。
他是一位倾心教学、关爱学子的好老师,把学者的敏思与严谨渗透到教学当中,辛勤耕耘,育得桃李溢芬芳。
他就是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广西优秀专家、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吴尽昭教授。
勇攀科研高峰的学者
出生于东北的吴尽昭天资聪颖,在各种数学竞赛中屡获大奖,展现出过人的才华。
1984年,吴尽昭考入兰州大学数学系,本硕连读,毕业后他考取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数学家、数学机械化的创始人吴文俊院士。经过3年的学习,他掌握了国内先进的计算机代数、定理自动证明的精髓。
1994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吴尽昭进入北京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是著名数学家程民德院士,主要研究符号计算与自动推理。1996年博士后出站,而立之年的他留在北京大学任教。
“做学术不能是井底之蛙!”随着理论层次的不断提高,吴尽昭决定出国学习,对先进的形式化方法理论进行研究。1997年初,他加入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电子工程系,主攻逻辑程序设计。翌年,他转到德国著名的马普计算机科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由于科研成就突出,获得德国“马普基金”。2000年,他加入德国曼海姆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带着兴国图强的理想,吴尽昭十分珍惜在国外做研究的时光。为通晓德文文献原著,他刻苦学习德语;为在科研道路上少走弯路,他虚心向知名教授讨教,常常为了一个问题,彻夜不眠,苦苦思索……
“中国的科学家如此执着!”勤奋加悟性,吴尽昭凭借着刻苦钻研和求实创新的精神,令国外同行刮目相看。
在德国的8年里,吴尽昭硕果累累。在学习研究国外先进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吴尽昭首次系统地提出处理计算机逻辑程序语义的代数方法论;在曼海姆大学工作期间,与一名德国教授合作率先建立混合并发系统的加细理论,实现了性能验证和评价的组合层次化,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1996年,中科院开始启动“百人计划”,引进一批海外高科技人才。“祖国需要的就是我的专业!”在祖国急需科技支撑人才的关键时刻,吴尽昭想到了科学家钱伟长的名言。带着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2005年底他举家回国。
海外学术研究的历练,奠定了吴尽昭从事数学与计算机应用研究的坚实基础。近年来,他参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等多项国家级项目,硕果累累。
| 下一页 |
| 第 [1] [2] [3]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