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广西新农村建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农民纯收入提高

  钱袋子鼓了:

  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543元

  核心数据: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广西累计建设农村公路41908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的目标,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出行难、产品销售不畅的问题。交通、农田水利、人饮工程等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前提条件。就农民人均纯收入而言,2006年为2770元,2010年达到4543元。

  驻村指导员现场见闻:2008年,解守明刚到东佳村时,村里人均纯收入在2000元左右,2010年底已达4800多元,这主要得益于基础设施建设。解守明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比如修整田间道路,铺设水渠管网,扩容、加固水库等。他说,新农村建设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是显而易见的,以村民黄周堂为例,以前为两个小孩读书费用发愁,去年家庭年收入达到4万多元,不仅解决了小孩读书费用,还过上了红火的日子。

  刘安仁介绍,蒲源村是恭城莲花镇东部一个偏远瑶寨,365户1200多人口,距镇上25公里,海拔较高,土地贫瘠,自然环境恶劣。这里种植月柿,品质很好,但由于交通不便只能用摩托车驮,山路崎岖不平,等运到镇里大部分柿子都被颠烂了,卖不出好价钱。2009年,政府多方筹资对公路进行全面改建,解决了1200多人行路难的问题,农产品也顺利外销,收购商纷纷到村里设点收购,新鲜的月柿价格每公斤提高了1.2元以上。以村民唐荣旺为例,去年公路建成后,仅月柿一项就多了3000多元的收入。同时,政府引导群众扩种月柿、毛竹和松杉等,多渠道为农民增收,瑶族同胞的“钱袋子”日益鼓起来。

  概况速览: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加大,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产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动力发生质的变化。

  近年来,各县区特色效益产业加快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优质水稻、甘蔗、水果、蔬菜、木薯、桑蚕、速丰林、畜牧、名优水产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群和产业带。“一村一品”、“一村多品”得到较快发展,每个村都各自拥有特色主导产业。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同时,各地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习俗和文化特色,探索出了切合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比如作为新农村建设主流的支柱产业发展模式:靠金桔产业发展起来的阳朔县古板村、靠脐橙产业发展起来的富川白牛村、靠莲藕产业发展起来的柳江下伦屯、靠桑蚕产业发展起来的南宁市邕宁区罗马村、靠香蕉发展起来的南宁市西乡塘区大林新村等,都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典范。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 [2] [3] [4]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
0
0
0
0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