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生走进南宁市客车厂宿舍区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宣传慢性病防治知识。
广西新闻网记者 伍鸽玲 文/图
在广西卫生部门的工作总结中,似乎年年做的工作内容都相同:新农合、妇幼保健以及卫生基础建设……然而,近日,记者在细细研读中后发现,广西卫生事业每年大步向前的步履未曾停歇:新农合补偿幅度逐年加大,大医院的农村病人越来越多;社区居民在家就能享受到健康体检;刚出生的娃娃可以免费接种10多种疫苗……这一系列百姓可以感受到的变化,从一个个侧面折射出广西卫生事业的发展给百姓带来的实惠。
社区医生上门“贴身”服务
身边的实惠:
家住南宁市商标厂宿舍的奚女士已退休在家多年,近段时间天气变来变去,她的身体感觉有些不舒服。这天,社区医生来敲门了。
“前两天还没什么事,这两天突然心慌慌的,量血压也还算正常。今天我正想打电话问问医生,你们就来了。”看到社区的李医生的来到,她十分欣喜,急忙向医生讲述自己的症状,询问原因。
奚女士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2004年就加入了社区保健,建立了自己的健康档案。社区医生定期上门来为她量血压,询问身体情况,提出建议。据悉,2004年,奚女士建立健康档案还需要每人每年交几十元,现在,这些费用全都免除了,这些公共卫生的费用都由国家对社区医疗机构进行补贴。
现在,社区居民除了可以享受免费建立健康档案外,一些特殊人群还可以享受到其他的公共卫生服务。家住燕子岭的李女士前几年生下女儿后,今年按政策要了第二胎。孩子刚出生几天,社区医生就上门为产妇和新生儿做健康体检,并指导产妇及家人如何护理孩子。“这些都是免费的,而且,接下来新生儿的一系列体检和接种10多种疫苗也都是免费的。”社区医生告诉记者,这在过去也是收费项目。李女士在一旁接话说:“对啊,我大女儿出生时就交了几十元体检费。”
其实,不仅新生儿,重症精神病人的管理也纳入到社区的公共卫生服务范畴,对社区内的重症精神病患者,社区医生也要定期上门回访,督促其服药,发现异常会指导家人将病人送去专科医院进行治疗。
数字看变化:
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广西卫生部门积极推进公共卫生均等化工作,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的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展顺利,2010年全区范围内应用统一的“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系统”,提高健康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截至2010年12月,全区为农村居民建立健康档案1101.03万份,建档率为26.08%;城市居民建立健康档案308.43万份,建档率为45.05%。
2010年,广西实施了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7项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为超过300万名老年人进行了健康检查,80多万慢性病人获得免费健康管理服务,近200万名儿童补种了乙肝疫苗,约20万农村妇女免费接受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超过1万例贫困白内障患者接受了复明手术。
2011年中央和自治区已将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从15元提高到25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和内容相应增加。在今年,广西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要达到50%左右;高血压、糖尿病管理人数分别提高到131万人和48万人以上,发现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全部纳入管理范围。还要为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体格检查;继续对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在前两年的基础上,再完成适龄妇女宫颈癌检查17.73万人,乳腺癌检查1.2万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5%以上,继续开展农村生育妇女免费增补叶酸工作;为1万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开展复明手术;开展免费婚检;实施地中海贫血防治计划、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项目;完成15万户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任务等。
| 下一页 |
| 第 [1] [2] [3]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