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推进

以点带面 实施“活态保护”

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广西民族文化因其复杂的基因结构造就了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如何保护各民族“各美其美”的独特民俗风情及生活方式,我区文化建设者们进行了大胆而创新的尝试。

2003年,我区启动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1+10”工程,遵循“文化保护在原地”的理念,通过“政府主导、专家指导、居民参与”的方式,让当地群众成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主角。今年,南丹里湖白裤瑶、三江侗族、靖西旧州壮族、贺州客家等10个民族生态博物馆相继开馆,广西建成了国内最大的民族生态博物馆群,妥善处理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鱼儿离不开水”的关系问题,实现广西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活态保护。 

民族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于人们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识自重自尊意识的加强,当文化自觉转变为文化自信,根植于肥沃生活土壤中的民族文化,就能得以发展与延续。

一句“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让绿城南宁通过国际民歌艺术节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将民族文化、刘三姐文化、山水文化成功融合的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以其强大的产业效应成为广西乃至中国最亮丽的民族文化品牌;宾阳炮龙节、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逐渐兴起、热闹非凡,少数民族传统民俗节庆成为当地文化、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心态和生活。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好民族文化遗产,使其造福当代,是“非遗”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

日前,我区创建了广西文化产业项目库,着力培育民族文化品牌,扶持民族特色品牌企业,支持钦州坭兴陶、靖西绣球等民族民间特色工艺品牌做大做强;并通过举办各类民间文化艺术节、旅游节、工艺品展销会、民间歌舞比赛、开展集中宣传展示活动等,使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社会和经济效益。地方各级政府积极开展生产性保护,以“活水养鱼”的方式积极发展具有生产特点的“非遗”项目。如靖西县成立刺绣协会,带领群众走“订单”产销路子,每年生产20多万件绣球、壮锦等特色工艺品,年创收270万多元;龙胜梯田、民俗等文化遗产带热了旅游,更多的当地人穿回了民族服饰,各种传统技艺重新被青睐、传习……

发展是最好的传承,当人们从美好的生活中体会到民族文化的优越性,由衷地为自己的文化骄傲、自豪,自觉传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之花就将在八桂大地绽放得更加艳丽多姿。



上一页 
第 [1] [2]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