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纠风治本济民生--广西纪检监察机关服务民生纪实

正干部作风:

群众张嘴干部跑腿得民心

每逢圩日,革命老区东兰县巴畴乡的施元雄和其他渔民们一样,总是充满期待:县里的干部如期上船,为他们办理各种业务手续或者传授新的致富技能。

“我每年能减少700多块钱的开支。”施元雄说,从“坐机关”到“跑基层”,干部作风的转变让群众得到了实惠——“业务船上办、证明船上拿、有苦船上诉、技能船上学”。东兰县干部告诉记者,“农事村办、农事船办”,让库区3.8万名群众每年能节约各项费用开支达80多万元。

干部作风好坏,事关党的威信和国家安定和谐大局。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积极推动干部作风转变,千方百计服务民生。全国首创的“农事村办”就是我区努力转变干部作风的一个典型样本。

“农事村办”就是根据群众的习惯和需要,实行定点定时集中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代办服务与上门服务相结合的制度。在“农事村办”的发源地百色市,60%以上的乡镇干部放到村级“农事村办”服务岗位上,“群众向上跑”变为“干部向下跑”,“分散办事”变为“集中办事”,“被动受理”变为“主动服务”。

“自从有了‘农事村办’,以前我们跑上跑下找不到人、办不成的事情,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办成了。”百色市田阳县新民村老党员李仕宽给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写了感谢信,表扬“农事村办”。

郭声琨对“农事村办”予以充分肯定。他说,就是要通过推广“农事村办”,努力让老百姓“少跑一趟路,少进一道门,少走一道程序,少找一个人,少花一点钱”,确保他们用最短的时间把想要办的事办好。

目前,我区已有970个乡镇、6365个村实现“农事村办”。从“坐机关”到“跑基层”,“农事村办”不仅找到了转变干部作风的突破口,而且“农事村办”上通党委政府,下联村寨群众,成为民情冷暖的“温度计”,架起了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赢得了民心。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 [2] [3]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