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广西区党委党校中青班学员“三同日记”选

日记之二:林村一日

杨伟

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了。推开窗户,太阳从水塘那边刚刚升起,楼旁的水井边,一群妇女在洗衣服。好美的一幅乡村晨曦图!

主人家精心准备了瘦肉猪肝粥给我们作早餐,搞得我都不好意思。真是给他们添麻烦了。

吃完早餐去村委会集合,然后到环村路现场搞开工捐赠仪式。这条路有1.7公里,我们班几位企业家捐了6万元。搞完捐赠仪式,按当地风俗,还准备了一些发糕糖果,分成几桌让我们吃。村里有很多老乡在旁边看着,我们就把发糕糖果烟都分给老乡了,大部分是带孩子的老婆婆,也有些老公公,他们拿到东西都很开心。

下午我们到村支书家座谈调研。我们了解到,村民比较希望在蔬菜大棚、水塘环境保护方面得到专家的指点。我们组的邓超冰是环保专家,他表示可以帮助林村搞环境治理。说实在的,农家楼上楼下,电灯电视电话热水器,居住条件比城市还好。城乡的差别比较明显地体现在环境卫生上。帮助林村进行“村容整洁”、引导林村特色产业——蘑菇种植,成为我们结对共建的重要课题。

晚饭是美味的火锅,老人的大孙子专门跑到贵港去买回了鱼虾,如此真诚,让我们感动。晚饭后到灯光球场跟村民一起搞游园活动。这村居然有好几个球场,培养了一批乡村篮球高手,几个十来岁还不到一米六的孩子的球技让我拍红了手掌,他们的投球姿势和命中率都太帅啦。

日记之三:“同”在哪里

卿云波

“同吃同住同劳动”仿佛是一个比较久远的话题,新时期的“三同”,的确需要赋予其更加丰富的内涵。“儿女之情、学习之心、公仆之责”是我们这次群众观教育的要义,我们在林村“三同”中,与父老乡亲“同根同心同发展”。

“群众观是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我们很多学员出身农村,即使不是,如追溯三代也基本来自农村;农村这块土地是孕育我们的根,是血肉相连无法割舍的根。

“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三同”教学设计的核心在于群众观教育,问题在于:谁是群众呢?在具体的工作中,群众有时候或许会不小心成为了一个抽象的符号。事实上,群众是由每一个具体而鲜活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体,是一个个林姓蒙姓组成的林村村民,是我们工作中遇到的一个个人,甚至有时候,群众也是我们自己。

在林村五天的“三同”生活是短暂的,我们收获了情意,收获了感动,更收获了群众观念。正如一位同学所言:“群众观教育与其说是改变农村,不如说是改变我们自己。”



上一页 
第 [1] [2]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