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广西区党委党校中青班学员“三同日记”选

编者按 为了让青年干部在基层实践中砥砺品格、增长才干,12月11日-16日,广西区党委党校第25期中青班学员赴贵港覃塘区五里镇林村,开展以“三同”为载体的群众观教育活动,53名中青年干部住农家,听民声,访民情,解民忧,体现了“我们都是老百姓”的鱼水情怀。这里摘编部分学员的“三同”日记,再现他们的所见、所感、所思。

日记之一:兴日之家

高金岭

梦被一阵悉索声打断,披衣起床,轻步下楼,见是房东林兴日,正拾掇东西,准备外出打理农事,而此时桌上的时钟显示,刚刚凌晨4时,天尚未放亮。“闲人多赖床,勤人多起早”,倘真是如此,“披星戴月,早出晚归”该是形容中国农民勤劳品性最为恰当的字眼了吧。

兴日脸上有一份富有感染力的沧桑,那是土地浸染的,是苍天刻印的,面向黄土背朝天的中国农民都有着这让人肃然起敬的沧桑,或许正是这些沧桑的脸,才唤醒了我们眷恋的这片土地的生命力。

兴日喜欢看书,哲理性散文尤其喜欢,算是很有思想的农民。二十多年里,他在耕种土地、劳作农事的同时,也不断尝试做些生意——养鱼,杀猪,卖肉,跑路经商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运用自己的智慧,试图突破传统的土地营生模式,这些追求在兴日身上有了真切的经历和体验。

兴日的儿子永若中专毕业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便去了广东打工,那年春节未回,兴日给儿子发了一条信息:“你这个年纪了,你知道你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吗?你现在的工资多少不重要,应选一些有潜力的工作,不要在乎工资的多少,做帮工、学徒什么的都好,交友方面要诚实又要提防。路在你脚下,该怎样走,你自己好好选择吧。”谈着信息,谈着孩子,兴日眼圈红了,我眼睛也有些湿涩,我突然怀疑,兴日起早贪黑,难道仅仅是一种农民生活的习惯?难道不更是为了后代过得更好?

兴日的父亲是老革命,解放战争时期失去一条腿。退役返乡后,勤奋劳作,拉扯了几个子女,没向国家叫过苦,喊过难。这不正是老一辈人民共和国功臣的优秀品质吗?这些品质在我们这些后辈身上还留存多少呢?

 下一页
第 [1] [2]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