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甘当“原始人”
“天坪站已经是护林员在大明山‘最豪华’的落脚点了!”说这话的是大明山上的老护林员黄庭远,他曾在大明山最险峻的橄榄河护林点呆了13年,那是一座孤零零的木板房,10平方米的小屋住着四五条汉子。在2006年以前,橄榄河护林点不通电,照明靠煤油灯,这里人迹罕至,走到最邻近的另一个护林点,也要步行一两小时。大家外出得走一条一尺来宽的山路,山路的一侧是峭壁,另一侧是深渊。白天巡山,只有野猪山泉作伴;夜晚,除了虫鸣跟猴子叫,只能在小屋里寂寥地聊上几句。
一名护林员告诉记者,他们中间,九成以上的人从来没去电影院看过电影,几乎不看电视,也没法上网。更让人惊讶的是,81名护林员的平均年龄只有32岁,最年轻的才20岁。很难想象,这些“80后”甚至“90后”还过着与世隔绝的“原始”生活。
橄榄河护林点的小屋不时会被暴风雨掀翻。一天傍晚,黄庭远和同事们正在做晚饭,山风骤起,屋边一棵大树倒下,将屋顶戳了个窟窿,大雨立马灌了进来。黄庭远招呼大家快跑,他们刚跳出屋子,屋顶便整个给掀掉了。众人无处可去,找到临近一个废弃的矿洞,矿洞1.5米高,两米来深,人在里边无法站立,大家饿着肚子,在里边蹲了一夜。
为了和外界保持联系,小屋有了唯一的电器——手机,护林员人手一部,每部至少配3块电池,黄庭远的手机就有5块电池。电池快用完时,轮流让人下山充电。
对于黄庭远而言,手机信号通畅,是件幸福的事。他告诉记者,几年前,有个护林点没信号,护林员和山外联系,要骑摩托车跑到27公里之外的一个峡谷,才能打个电话。
过去,橄榄河护林点的手机信号也很弱,只有小屋的一角能接收到一格信号。2005年除夕,为了不错过家人的问候,黄庭远将手机挂在屋角,自己踱到一个山口,瞭望山下的繁华,以打发不能团圆的寂寞。新年鞭炮声从远处传来,他回到木屋,听到短信声终于响起,是儿子和老婆发来的问候:“新年快乐,天冷加衣。”
| 上一页 下一页 |
| 第 [1] [2] [3]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