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记者 邓 萍 通讯员 伍朝胜
“以后不用在小艇上过夜啦!”从卖杂货的小艇搬进廉租房的越南归侨翟大爷乐开了花。像翟大爷那样,去年受惠于北海市实施安居工程的困难群众有2404户。与此同步实施的社会保障惠民工程、教育惠民工程等12项为民办实事项目,描绘出了北海市一幅幅和谐画卷。
把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作为凝聚改革发展的动力。北海市委主要负责人深情地说,坚持民意为重、民生优先,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百姓幸福的重要举措。
尊重民意:科学决策纳民智
“我提的建议被政府采纳了。”市民老李高兴地说,政府公开征集“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议”是真心的!北海市政府每年都通过媒体和网络公开征集公众意见、建议,其中许多被政府采纳并付诸实施。今年,还将公开去年市民建议成果转化的情况。
“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投资项目落户北海。”这是网友“老黄牛”在北海政府网意见栏上的留言。
“抓投资环境促项目,就是抓发展保民生。”北海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说。以推进政府与民众的互动为着力点,北海市深化作风建设活动,改进服务作风,提升服务形象。去年,在13个乡镇、街道建成政务服务中心,初步形成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政务服务体系,通过加强市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了高效规范服务,合浦县被列为全国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县。国家城调队民意调查显示,群众对北海“政府办事公开的评价”满意率居全区首位。北海还在全国250个地级市城市商业信用环境评比中名列前三位,入选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50强。投资环境的改善,促进了招商引资,去年新引进项目130个,实际到位资金310亿元、增长25%,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获批为首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水产品)专业型示范基地。
“今年政府能不能把重庆路建好通车?”家住重庆路附近的老庞在北海政府网上发帖呼吁。
群众呼声是第一信号。为回应百姓的新期待,自2009年始,北海市连续3年投入10多亿元,启动3期“民生路网”工程建设,对市内36条“烂尾路”、“断头路”按照城市Ⅰ级标准续建。通过硬化、绿化、亮化,使上世纪90年代初房地产热退烧后遗留的“老大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现在,北海市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定期与市民直接对话,市长信箱和热线、政府信息网长期开通,重大决策、重要政策在第一时间公开发布。随着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不断拓宽,民意在市委、市政府决策中占有的权重越来越大。今年,在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筛选出11项实事工程,内容涉及群众基本生活、城乡建设、环境优化、社会保障、社会事业等方面,总投资达16.24亿元,“惠民”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改善民生:加快发展促保障
今年春节刚过,北海市“春风行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专场招聘会”现场热闹非凡。仅1月30日,就有117家企业入场招聘,提供1.2万个就业岗位,达成就业意向6380人。“这里的工作机会多,等工作安定下来,我就把父母接过来一起生活。”河池市姓韦小伙子专程从家里赶到北海参加招聘会。
就业是民生的第一要务。北海市集中力量抓大项目,推进园区建设,发展壮大企业,促进城乡就业。2011年,全市28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54.6亿元,园区经济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40.9亿元、增长75.7%;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5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2.06万人。
北海市从解决百姓的衣食住行、疾苦冷暖等民生问题入手,把新增财力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去年,共投入民生领域资金80.3亿元,增长35%。建立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资助体系,资助学生4.33万人次、金额3228.6万元;投资3亿多元的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和铁山港区人民医院综合住院大楼投入使用;投入资金两亿多元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设廉租住房2404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970户,改造棚户区住房2.6万平方米,改造移民旧房180户;3.77亿元的民生路网三期工程13条道路已建成通车,实现移民村屯道路硬化22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61%,又有5.01万村民饮上了安全卫生水。
北海市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去年,全市新农合参合率达99.17%,居全区首位;88.3%的行政村(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五项主要社会保险的参保人数和征缴任务超额完成,城市和农村低保户实现应保尽保。
| 下一页 |
| 第 [1] [2]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