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兰松

石兰松

石兰松
广西创先争优十大先锋人物推荐候选人石兰松先进事迹
核心提示:石兰松,上林县西燕镇中心学校大龙洞村刁望教学点老师。
他是一名壮族乡村教师,在大龙湖面上坚持26年撑船护送了1000多名学生上下学、撑烂了8艘木船……他用爱心和责任心谱写了一曲感人的灵魂乐章,他就是广西上林县西燕镇大龙洞村内泽庄刁望教学点教师石兰松。
石兰松自1985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偏僻贫困的山区、库区任教。26年里,他既是校长又是班主任,还是保育员,甚至是摆渡人。作为一名校长和班主任,他用爱心感化着学生,教予他们知识和人生;作为一名保育员,他无微不至地关怀着孩子们,衣服脏了就给他们搓洗,生病了马上带他们去看医生,甚至补贴医药费;作为一名摆渡人,他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给孩子们铸造一座安全的堡垒,创下了26年零事故的记录。群众这样评价他: “26年的摆渡人生,他是老师,也是船夫,还是保姆。”
2011年石兰松获“全国最美乡村教师”、“中国十大责任公民”称号;2010年5月,被评为2008—2010年度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个人;2008年9月被评为“广州助学基金”八桂优秀乡村教师;2010年11月被评为南宁市“李国伟、荣慕蕴教育园丁奖”暨第十一届“我最喜爱的老师”。
人生格言:
不惜身上膏,化作千尺明,陪人依窗读,照人赴锦程。
默默发光热,从不慕虚名,一心贯始终,为人尽忠贞
像石像兰又像松
石兰松,是西燕镇大龙洞村刁望教学点的一名普通教师,自1985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在偏僻贫困的山区、库区任教。26年的从教生涯中,他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乐于奉献,时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1985年7月,石兰松高中毕业了,带着满怀的踌志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当他看到村里好多的孩子没有上学,原因是没人送上学,了解到刁望教学点没教师上课时,他犹豫了。为了大山的孩子有学上、有老师教,石兰松当起了刁望教学点代课老师,月薪36元。此后的26年里,他既是校长又是班主任,还是保育员,甚至是摆渡人。
石兰松老师20岁走上教坛。与石兰松同村同年高中毕业的就有几个,毕业后他们走南闯北,收入颇丰。而石兰松走上了教学之路,源自于一次探望病重恩师的经历。由于当时庄里教学点的恩师陈志康病重,无法继续教学,村民又眼看着小孩无处上学,很是着急。当时在庄里,就数他的学历相对较高。“想着村里的小孩,觉得他们很可怜。”已经在学校复读上课十多天的石兰松只能回来跟父亲说明情况,在复读与代课教师之间,他选择了后者。之后石兰松也曾有过出去打工的想法,弟弟石兰军甚至已经帮他找好了新工作,但想起庄里的小孩没有人教学,他始终无法放下,毅然决定弃商从教。这让全村人议论起来,大家都说他傻,不去发财,却抱着那两袖清风的工作。但石老师主意已决,流言蜚语无法改变他对教育事业的向往与追求。
石兰松老师任教的刁望教学点地处大龙湖湖边,学校前面是深蓝湖水,后面是悬崖峭壁,交通十分不便。刁望教学点的学生来自内泽庄、刁望庄、岜那庄、北角庄,岜那庄、北角庄的学生直走山路便可到学校,而内泽庄与刁望庄相隔一座大山,没山路可走,内泽庄的学生上学,得走水路,坐着船绕过那座大山才到刁望学校,行程约半个小时。以前,内泽庄的家长们每天都是早早地先用船把孩子送学校才安心,下午放学前再赶到学校接孩子回家。然而十几年来,因大龙湖水漫延,所有的周边村庄田地全无,为了谋生,学生的父母不得不离乡打工去了,把孩子留给家里的老人。老人行动不便,考虑孩子们的安全,干脆不让孩子上学了。1985年石兰松任代课老师后,为了让本庄的孩子能够按时来学校上学,石兰松坚持每天挨家挨户动员家长,说自己用船摆渡接送学生上学、放学。有些家长们说:“石老师,这么大的湖这么深的水,不好整,你的心,我们领了。孩子过不去,就让他跟我们呆在家算了。”可石兰松舍不得孩子放弃了学习的机会,坚定地对家长说:“你们不用管了,从明天起,由我用船接他们!学生的安全,我给你们保证好了” 石兰松说到做到,第二天,他马上向朋友借了300块钱(如今制一只木船,费用是700元左右,木船的寿命期是3年左右),买来了木料,制起了一只比较大的木船。每天早上五点,他就起床划船到附近庄屯去接学生上学,放晚学后又安全把他们送到家,二十多年来风雨无阻从不间断。 从教二十多年来,为了接送学生上学,他曾换了8只木船,共接送了1000多名学生上、下学。石老师26年如一日地扮演着老师、船夫、父母的角色,忍耐着寂寞与贫穷,用青春、汗水和真情为大山里的孩子撑起一条上学路。
石兰松从教二十五年来,所任教的一直是一至四年级的复式班教学,并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近年来,许多学生家长外出务工,学校留守儿童占90%以上。对此,石老师采用情感交流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用火热的爱心去感化学生。班里覃一程同学,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家里只有逾八旬的爷爷奶奶,于是养成了厌学逃课等坏习惯。对此,石老师用爱心感化学生,让覃一程同学在学校的生活中也感受到家的温暖,经过耐心教育,该同学慢慢养成了良好习惯,学习也不断得到进步。还有梁峻国同学,性格孤僻不爱上学,石老师对其进行耐心的疏导,用情感转移法使他减少对父母的依赖感,最后该同学也改掉了不良毛病,喜欢上学了。
作为班主任,石兰松认为关心学生就应该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但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还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石老师无微不至地关怀着学生,孩子们衣服脏了,他就帮孩子们搓洗干净,学生衣服淋湿了,他就脱下外衣给学生披上,学生生病了,他就划着小木舟带学生去看病。有一次,梁宏翔同学上课时肚子疼痛厉害,他马上背起他,划着小木舟直奔三里之外的诊所就医,并先垫付了200多元的医药费。平时,石老师还为生活困难的学生垫支书费,购买学习用品共达2600多元。此外,为了防患于未然,他自己花钱买来一些日常必备药品,一旦发现学生病了,就及时给他们服用。二十几年来他就是这样用爱心去点亮学生的心灯,用爱心去演绎师爱、父爱。
在这远离现代化的大山,石兰松默默地用爱心为孩子们构筑了温暖世界:孩子的课桌椅坏了,他从家里带来木料给修理好,孩子们的衣服破了,他在课间为孩子缝好;孩子们饿了,他把做好的饭端到教室;孩子们病了,他划船骑车风雨兼程去镇里买药;当孩子上学衣服、鞋子被雨淋湿了,他帮孩子们烤干并为孩子穿上;当孩子们没钱买作业时,他又悄悄的给孩子们买下;当大雨天孩子们不能回家时,他就把准备好的面条给孩子煮着吃。孩子们成了他心中的最爱,见不到孩子,他的心立刻像深谷那样荒凉;当孩子们像鸟一样飞出大山,他的心情像阳光那样灿烂和温暖。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作为一名老师,石老师积极进取,勤练师能,不断提高自己师德修养和教学技能水平。他平时刻苦学习理论和文化知识,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潜心研究教材教法,更新陈旧的教育教学理念。他先后参加县、镇举办的各种课改活动,积极进行课题研究,撰写论文多篇,共有4篇论文获奖。其中《浅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获区中小学论文评比二等奖。在教学中,他狠抓教学质量,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石老师教学成绩显著,所教的班级学生考试成绩合格率、优秀率明显提高,2008-2009年连续两年期中期末统测在全镇评比中都获得优秀教学奖。
26年来,石兰松老师用自己切实的行动,铸造了一个和平时代下的教育英雄模范,石兰松老师的付出,也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认可。2011年获“全国最美乡村教师”、“中国十大责任公民”称号;2011年4月,石兰松摆渡送学生上学的图片在北京“十一五”大型图片展上展出 ,并接受《焦点访谈》栏目的邀请,飞临北京,走进栏目进行现场访谈;2010年5月,被评为2008—2010年度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个人;2008年9月被评为“广州助学基金”八桂优秀乡村教师;2010年11月被评为南宁市“李国伟、荣慕蕴教育园丁奖”暨第十一届“我最喜爱的老师”;2009年9月被评为上林县2009年度优秀教师。石兰松的感人事迹也先后引起了全国各家媒体的高度关注,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几十家媒体纷纷进行了跟踪报道。
石兰松老师不但是教书育人的模范教师,同时也是勇于救人的英雄。由于石老师所在大龙湖是上林县四大景区之一,每年来这里旅游观景的人为数不少,游湖时经常有人不注意安全掉落湖中。1997年5月25日,上林县镇圩乡某中学17名学生自发组织到大龙湖游玩,由于人多船小,在湖中央不慎翻船落水,大喊“救命”。石兰松划船载着5岁的儿子外出路过。他忙把儿子放到岸边,拼命划船来到事发处,跳进湖里救人。在其他村民的帮助下,17名落水学生被成功救起。在这26年中,石兰松总共在大龙湖救起了20多个人,成了远近闻名的“救人英雄”。石兰松却认为,“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应该尽自己能力去帮助”。
26年,一批又一批孩子在石兰松的培养下走出了大山,而他始终坚守着最初的诺言:“只要大山里还有一个孩子,我就要成为他的老师,做好摆渡人的活儿,我离不开这里!”
“不惜身上膏,化作千尺明,陪人依窗读,照人赴锦程。默默发光热,从不慕虚名,一心贯始终,为人尽忠贞。”用这一首《蜡烛》来形容石兰松老师是最贴切的,因为他正是燃尽自己,来照亮别人的真实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