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家庆
卢家庆
广西创先争优十大先锋人物推荐候选人卢家庆先进事迹
核心提示:卢家庆,岑溪市筋竹镇黄陵村村民委员会民兵营长。
他敢于带头“吃螃蟹”。1987年,他试种从外地带回的无核砂糖桔,2000年秋开始扩大种植规模,2010年进入丰产期,他种植的8000多株砂糖桔全部挂果,年产鲜果500吨,纯收入近8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黄陵村建立起第一个砂糖桔生产基地,他与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一起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做好果园设计、规划、组织种苗等服务,免费传授砂糖桔种植技术,带领黄陵村90%以上、筋竹镇全镇85%以上的农户种植砂糖桔,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筋竹镇成为全国有名的“砂糖桔之乡”。“糖桔楼”拔地而起,“糖桔车”驶入农家。
他“抱团”闯市场,乐当“产品促销员”。充分发挥吉庆水果专业合作社的榜样作用,引领全镇成立了44个水果专业合作社,为果农解决砂糖桔销售问题。他先后自费到广东深圳、东莞、湛江和上海、浙江等地设立销售点,联系客商订立销售合同,拓宽市场,2011年,他带领社员销售砂糖桔8000多吨。他邀请外地客商到筋竹镇,使筋竹街成为两广砂糖桔交易的集散地,年集散销售砂糖桔25万吨,交易金额11.15亿元。
他。全国劳动模范、岑溪市筋竹镇黄陵村党总支部委员、村民兵营长卢家庆。
人生格言:1. 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
2. 忠心耿耿为党,全心全意为民
3. 爱岗敬业,努力奋斗,创先争优
4. 诚实做事,乐于奉献
5. 立足岗位,服务群众,为党旗添彩。
帮带先锋 带富一方
卢家庆,男,汉族,1969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筋竹镇黄陵村党总支部委员、村民兵营长,岑溪市吉庆水果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岑溪市筋竹镇砂糖桔产销协会会长。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他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民办实事、好事,带领群众勤劳致富。在他的带动下,岑溪市筋竹镇黄陵村种植砂糖桔7500亩、辐射带动全镇种植6.5万亩、全市18万亩、周边县市种植30万亩。通过积极打开销路,打造筋竹镇市场集散地,使筋竹镇成为两广砂糖桔交易的集散地,实现年集散销售砂糖桔25万吨,交易金额11.15亿元,该镇成了全国有名的“砂糖桔之乡”;卢家庆也成了全镇乃至全市家喻户晓、带富一方的“活财神”、“帮带先锋”。
作为共产党员,卢家庆同志敢为人先、带头致富、服务群众,在产业发展、合作社经营中率先示范、带头学习、开拓创新、树典型、展新貌,充分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由于表现突出,他获得诸多殊荣:2005年1月被梧州市人民政府评为“梧州市农村建设标兵”;2005年4月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全区劳动模范”;2006年1月被岑溪市人民政府评为“实施‘五大措施’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先进个人”;2009年1月被梧州市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2009年6月被中国科协、中国财政部评为“全国科普带头人”;2009年12月被中共梧州市委员会、梧州市人民政府评为“第一批梧州市杰出人才”;2011年4月被梧州市农村党员大培训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评为“2007-2010年全市农村党员大培训先进个人”;2011年4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11年6月被中共梧州市委员会评为“2009-2010年梧州市优秀共产党员”。
一、带头创业种糖桔,带出“小康村”,引领先进生产力
农民党员出身的卢家庆,中学毕业后就外出到广东罗定市帮他人种植砂糖桔。期间,诚实厚道的卢家庆勤学好问,熟练掌握了砂糖桔种植技术。1987年,卢家庆带回一身种果本领,回乡试种了5亩无核砂糖桔,3年后每亩砂糖桔平均收入达1万元。初尝胜利喜悦的卢家庆并没有小富即安,而是勇往直前。1992年他又到罗定市古涌投资10多万元承包果场50亩;1996年又投资种植荔枝、龙眼100多亩。然而,1999年一场百年不遇的霜冻灾害从天而降,重创后的他只好回到家乡重谋发展种果业。2000年秋,卢家庆决心扩种砂糖桔30亩,实际承包种植90亩,一举成功。2004年又租山扩种100亩,2006年再扩种100亩。2010年他种植的砂糖桔全部进入丰产期,年产鲜果500吨,产值达180万元,纯收入近80万元。
卢家庆钻研农业种植、养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种果过程中,卢家庆发现砂糖桔生产周期较长,期间还要不断投入,资金链很容易断裂。于是他采取立体种植、种养的方法,自2006年开始在果园内套种花生、黄豆等短期作物,建猪舍饲养母猪20头,养鸡3000多羽,实现年增收入达10万元。再将鸡屎、猪粪用作种果的肥料,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提升砂糖桔品质、降低成本,经济效益增长明显。
看到卢家庆靠种果脱贫致富,村民们纷纷效仿他种起了砂糖桔。截至2011年,在卢家庆的带头示范下,黄陵村90%以上的农户依靠种植砂糖桔走上致富路。全村实现555户种植砂糖桔7500多亩,人均收入超过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糖桔小康村”,并涌现出100万元户12户、50万元户28户、10万元户300多户,以前的特困户也喝起了“功夫茶”。
| 下一页 |
| 第 [1] [2]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