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金家中的的织布机。
以黑为美 保留原生态生活习俗
已经由旅游公司运营的吞力屯,由于地处大石山,山高路远,每年约有5万人次的游客,村寨的商业化气息并不浓。打磨、舂米、采摘、织布、染布等,今天人们看来非常难得的壮族原生态生活,在这里仍然可以体验。在屯里,随处可见身着黑衣的身影,老人们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聊天,带孩子,他们微笑地看着来往的游客,平静、淡定。
黑色,在这里是吉祥辟邪的颜色,黑衣壮以黑为美,以黑作为着装和族群的标记。据了解,菱形方巾、长筒宽脚裤、百褶黑裙——制做这样的一套黑衣,如果都自力更生,得要一年的时间。自种棉花,然后纺纱,再织成布,最后用蓝靛染料染成黑布,然后再手工缝制。现在,大多村民大都不愿这样做了,认为太麻烦,费时又费力。
在韦秀丰家,她向记者讲述了染布的过程:先是沤蓝,将收割回来的蓝草,放入水中沤泡制成蓝靛膏;然后是稀释,用草木灰滤水将蓝靛膏搅浑后发酵,放染缸待染;第三步才是染布,加入适量猪血、牛胶水入染缸,将布放入浸泡3天取出晒干。反复三次才可染成,染一块布约需时10天。
杨秀金的家是典型的干栏式木楼,住了近30年。一层放杂物和牲口;二楼是生活起居间,现代和传统在这里并行不悖:堂屋的正中摆有祖宗神龛,电视机、音响、织布机等一应俱全,火塘、厨房、卧室都二楼;三层阁楼堆放着玉米等杂物。杨秀金说,女儿们嫁到外村去了,就剩老俩口在寨子里。以前从村屯到县城,要走3、4个小时, 2005年新修柏油路后,每家每户都有摩托车或三轮车,到县城也就半小时。
一拨游人也来到了吞力屯,在村屯的蓝球场上,咚咚的鼓声响起。妇女们跳起了欢迎舞,简单的舞步,并不简单的热情;跳起了传统的黑枪舞,纪念祖先顽强不屈的精神;更拉起连线的竹筒,与来宾对唱,“尼的呀——”张口就来的歌声在村寨里飘荡。领唱的李春琪告诉记者,“尼的呀”在壮语里就是“好的呀”的意思,自己从小就爱唱歌,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听的唱的都是寨子里原汁原味的山歌。
| 上一页 下一页 |
| 第 [1] [2] [3]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