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看边疆]大石山通路通电通网 那坡黑衣壮“尼的呀”

广西新闻网记者 黄金献 杨郑宝 邓昶 文/图



吞力屯里的黑衣壮老人和孩子。



吞力屯里的壮族干栏式木楼。


吞力屯里,村民新建的楼房。


   高亢嘹亮的歌声,全黑色古朴的服饰——对很多人而言,认识黑衣壮,大概是从2001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始的。他们的亮相,在当时的摄影界、民族文化界、旅游界掀起一股 “黑色冲击波”,人们惊叹,“中国有个黑衣壮,黑山黑石黑衣人”。 9月3日,广西新闻网“科学发展基层行 沧桑巨变看边疆”采访团一行来到黑衣壮的故乡—百色市那坡县,探访这一被称为壮乡“活化石”的族群。

   那坡距离南宁328公里,是本次“看边疆”行程中最远的边境县,也是广西陆地边境线最长的国家级贫困县。经过近7个小时的奔波之后,采访团一行来到那坡吞力屯黑衣壮景区。

大石山村寨 通路通电通网

   “吞力”在壮语的大意是“象铁一样坚硬的石头”,从县城到村屯,有半小时的盘山车程。汽车在大石山上前行,石山很荒凉,到处是裸露的黑石头,低矮的灌木散落其中。黑衣壮是壮族的一个分支,人口约5万。传说宋朝时壮族农民起义失败后,义军为逃避官军屠杀而大举西迁,其中一支定居在大石山,这大概就是黑衣壮的由来。

   盘山公路直通到吞力屯,村口的石碑上,刻着“南车集团吞力新村”的字样。当地导游李雅媛告诉记者,以前进入黑衣壮的山路是异常崎岖的,得益于南方机车车辆集团公司的扶贫项目,修建了道路,并帮扶村寨变成旅游景点开发。李雅媛说,村里还有“扶贫道”呢,如果没有“南车”的帮扶,就没有吞力屯的今天,村里人在石头上刻字,以示感恩。

   穿过大石块垒成的寨门,就进入了石头的世界:低头见石,抬头见石,脚踩石板,手摸石柱,屋前是石头屋后也是石头……由于缺水少土,人们在石头缝里抠出土地,种上玉米、南瓜和豆类,顽强而乐观在这片大石山里生活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累了,唱唱歌,喝喝酒。现在,为了有更好的发展,青壮年男女都外出打工去了,留守村寨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和孩子。 

   记者在村寨里走访发现,村民的房舍基本是沿着山坡依势而建,层层叠叠。几乎每家每户门前都堆放着采摘回来的南瓜,干栏式房屋小阳台的护栏上,也挂满了一排排金黄的玉米。柚子、柿子、柑橘、葡萄、黄皮果、野生葡萄等果树也结满了果实,散发着一阵阵果香。房前房后,瓜果飘香的富有浓郁田园风情的村寨,让前来此处参观、游玩的客人着实体验了一把原汁原味的壮乡“农家乐”。

   在这个海拔1111米的村寨里,手机信号却是满格的,家家都安装有收视“小锅盖”,两三层高的砖混小楼夹杂在壮族民居中。那坡县委宣传部刘翰明副部长告诉记者,吞力屯是纯粹的黑衣壮村寨,原来住宅多为干栏式,随着路通信息通,外面的人走进来,里面的人走出去,这两年,因了政府的农村危旧房改造项目,村民也盖起了新楼。全村58户人家,已经盖起了10多栋小楼。

  

 下一页
第 [1] [2] [3]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