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转”出一片新天地
桔水,还有一种称呼叫“废蜜”——甘蔗制糖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用来重新煮糖在经济上已经不划算。
连续3年,来宾人将看似没有价值的“废蜜”变成酵母,成功出口到俄罗斯等欧洲国家,赚回了数千万美元外汇。
完成这一华丽转变的是广西丹宝利酵母有限公司——来宾市糖业龙头企业东糖与法国乐斯福集团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该公司用高科技手段从废蜜中提取酵母,每月出口可达200至300吨,年出口额预计可达1000万美元以上。
透过这一转变,可以窥见来宾“糖业循环基地”建设的清晰路线。
甘蔗进入榨机除了产出蔗糖,还产出3种副产品:蔗渣、桔水、滤泥。曾经,这3个副产品特别是滤泥,是糖企的负担,非但价值不高,还要为其承担巨大的环保处理费用。来宾作为广西蔗糖产业的老二,曾经为此背负巨大包袱。如今,蔗渣用来制造高级纸张供不应求,桔水则用于提取酵母后出口,滤泥加工成生物肥料惠农又环保。
来自来宾市糖办的资料显示,来宾糖企均已采用循环产业链,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减少,工业废水利用率大幅提高,制糖汽耗减少10%,标煤耗下降0.4%,全市每年利用蔗渣相当于40万吨木材,生产出的纸张相当于7000公顷森林的产量。
除了糖业外,该市传统的电力产业均走上了“循环经济”之路:火电产业产生的大量粉煤灰、百年采煤留下的煤矸石、冶炼企业的炉渣等“工业废弃物”摇身变成“宝贝”,吸引了一项投资24.5亿元的环保建材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落户。
转型升级让来宾人尝到了甜头:除了传统产业的壮大外,该市汽车配件、信息技术、石化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去年新兴产业产值达15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26.4%。
民生至上,“拓荒牛”亦“孺子牛”
9月6日傍晚,武宣县禄新乡长岭村的篮球场上,10位村民在激烈对阵,场边观战的男女老少村民不时发出喝彩声;图书室里,众多村民正在借阅各类书籍;老年人活动室几名长者正在下棋……
夕阳,拉长了绿树花草的身影,也映红了村民们的笑脸。好一幅乡村和谐文明图景,让人流连忘返。
“几年前,村里连一个篮球场都没有,现在,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球场、舞台、图书室等公共服务了。”村党支书黄恩蒙感慨,来宾市的文化惠农工程给基层农民群众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
“群众的愿望,就是办实事的方向。来宾的干部除了做建设新城市的‘拓荒牛’,还要做为人民服务的‘孺子牛’!”张秀隆介绍,来宾市每年除做好自治区“规定动作”为民办10件实事外,还自我加压,在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每年为群众办一些迫切需求的实事,比如,每个行政村建设1个垃圾池和1个公厕,改善村容村貌;连续3年来在每个行政村完成1-2公里的水利渠道硬化,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了近5000公里的毛渠建设。
“作为一个新成立、后发展城市,基础差、底子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差,民生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必须更加重视民生问题。”该市市长杨和荣介绍,来宾已连续多年每年拿出100亩土地近亿元拍卖款,作为“民生基金”投入当年最急迫民生工程。
今年来,该市针对医疗、教育、住房等群众关心的基础设施薄弱环节,掀起了一波波建设热潮。教育、医疗和卫生事业不断发展,新建成祥和小学、来宾六中,新的市人民医院即将投入使用,来宾高中已经建成,教育园区正在紧张筹建中。公益性基础设施不断夯实,金海公园、农民体育馆等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俯首甘为“孺子牛”。一件件看得见的实事,在桂中大地化作一幅幅温馨的图景。
| 上一页 |
| 第 [1] [2]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