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一片甘蔗地,10年后,新城崛起,高楼林立,绿水绕城。 黄光荧 摄
广西新闻网记者陈坤
9月9日上午,来宾市河南工业园区的华美纸业工厂区。
只闻机器声,不见锅炉烟囱,更不见丝毫粉煤灰,但见一条大大的“输汽”管道架空通入生产车间。
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造纸企业因有烘干环节,本需修建锅炉、烟囱,但得益于来宾河南工业园区的“集中供热”,公司投产时就没有建锅炉,用汽像用自来水,无需烧煤,告别了节能减排压力。
对于集中供热的来宾A电厂而言,原本为之困扰的节能减排“瓶颈”,如今反而成了节能减排“功臣”。高级工程师高伟告诉记者,自从2010年来宾市在全区率先推动“热电联产”——利用电厂多余热能对工业区用汽企业集中供热以来,不仅让工业区所有用汽企业完全摆脱锅炉,其自身的千瓦时煤耗亦由原来的339.7克标煤下降到338克标煤。
来宾人的这项创新,变节能减排压力为经济发展优势。
在来宾,类似的创新不胜枚举,诸多科学发展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模式”、“经验”源自这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国家示范区,“学用政策”活动和“城区警务机制改革”在全区推广,“公推差选”也被广泛学习,“糖业循环基地”业已建成……
10年前,一群“拓荒牛”来到新建地级市——来宾。10年后,小县城嬗变成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
10年巨变,动力何在?
“做‘拓荒牛’是来宾干群的历史使命,建新城就要有创新精神,因此要勇于创品牌,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发展和民生,在不触碰国家政策红线的前提下,鼓励大胆创新!”这是来宾市委书记张秀隆对干部的要求,也是对来宾10年巨变的生动注解。
敢为人先,于“空白处”起宏图
“这里原本是一片甘蔗地,现在,绿树夹道,高楼林立!”9月10日上午,63岁的黄志宏指着自家住的高楼对记者感慨,短短几年,来宾变大了,变美了。
黄老伯的感受,不仅仅是个体感受。该市住建委资料显示:城市人口由建市之初的10多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30多万人;城北新区、来华投资区已具现代化城市雏形,投资55亿元的城南新区,也已启动建设。
“城市发展的成绩源于‘富规划’的科学部署!”中国生产力学会的专家如此评价。
2008年,来宾决策者决定对城市规划实行修编,累计投入规划编制经费5600万元。对于如此“富规划”,当初不少人提出质疑。但在来宾新一届领导班子看来,科学规划能高瞻远瞩为城市预留发展空间,还能准确定位城市特点。
实践证明,“富规划”理念不仅扩大了城市规模,还整合了土地资源,甚至变废为宝。位于来宾主城区以北20公里的凤凰镇,有一块近10平方公里的废弃矿山。新总规将其划归城市用地,预备合理开发利用,不但解决了城市用地问题,也改善了生态环境。
“小桥,流水,奇石,绿树。此等浪漫,对地处旱区的新城来宾而言,原本是一种奢望。现在,这种奢望正在逐步变成现实。”近日,有网友在来宾论坛上抒发对来宾新城的由衷赞叹。
旱城变身水城,源于来宾市2008年的一项决策——建“桂中水城”,从远离城市的北之江挖渠引水入城,造人工湖泊,在城市内形成流动的生态水网,打造成西江流域的滨水生态城。
4年后的今天,这项投资20多亿元的生态工程即将完成,江北主城区将呈现“一河四湖十三渠”的生态水网,一周循环一次。
该市市政管理局局长朱柱伟介绍,“桂中水城”这项创新举措配合多年来的“环境立市”战略,除了为来宾赢得自治区园林城市称号外,还给市民带来“生态福利”,截至2011年底,市区建成绿地面积达930.52万平方米,比建市初的203万平方米增加727.52万平方米;绿地率为32.1%,比建市初的11.1%增加了21个百分点。
| 下一页 |
| 第 [1] [2]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