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眼中】
与“80”后打成一片的“60后”
“立正,稍息,跑步走。”当天下午2时许,顶着炎炎烈日,陆兰军嘹亮的声音响彻山岭,数名哨兵在他的带领下开始军事训练。
半个小时训练过后,记者通过与哨兵们聊天,陆兰军的“轮廓”逐渐清晰。
“他平时待我们就像亲哥一样亲。”当了6年的哨兵,年仅23岁的项光胜告诉记者,陆兰军平日里都和战友亲似兄弟,有什么事他都很热心帮忙。
曾经耐不住山上的艰苦,项光胜打起了“退堂鼓”,但陆兰军一席话让他一直坚守,“个个跑去打工,村子就在山下,谁来保卫我们的村子和国家。”
现今,在尖峰岭哨所上,10位哨兵中“80后”有5人、“90后”1人。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的陆兰军,和这群年轻的哨兵交流有着自己一套的谈心方式。
“他们喜欢唱歌,我和他们一起唱,喜欢打篮球就和他们一起打篮球。”陆兰军如今的工作除巡边、训练外,还培养了自己多处兴趣爱好。
【妻子眼中】
13年未回家吃过团圆饭
1992年,陆兰军认识了俊俏的瑶族姑娘邓贵兰。
婚后,陆兰军暗暗发誓,要让妻子过上好日子。 “可结婚十多年了,不仅没能让妻子过上好日子,还连累了她。”陆兰军不无愧疚地说。有一次,他家中的4亩松树被人偷割了松脂,妻子有点埋怨他:“你自己是民兵哨长,但连自己家的松脂都保不了。”
“家里干农活,抚养2个子女,都得我一个人操心。”邓贵兰说,家里发生事情打电话过去,陆兰军抽不开身总让她自己想办法解决。“13年了,他都没在家过过年,女儿哭着说,人家过年了爸妈都在家里,而我们家里只有妈妈。”
“我能够理解他,他是为了保卫国家。”2007年后,邓贵兰再也没劝过丈夫提前下山,看到丈夫执着的样子,一家三代镇守边疆,她在心里已经暗暗下决心要当好丈夫坚实的后盾。
陆兰军当哨兵22年,他在家里住的时间总共才20个月,不到2年。其实,陆兰军的家离哨所不远,直线距离也就1000多米。他说,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在山上的哨所里才睡得踏实。最让陆兰军遗憾的是,父亲重病弥留时未能见到最后一面。
守边22年,党和人民给了陆兰军很多荣誉。有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优秀哨长等证书。每次回家,有空陆兰军都会把这一大堆奖状、证书搬出来给家人看,这是他唯一能安慰家人的。
| 上一页 下一页 |
| 第 [1] [2] [3]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