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新春走基层]记者回乡看变化 我的乡亲我的年

【编者按】一年又一年。对于在外打拼、漂泊的游子来说,家乡永远是最温馨的港湾。家乡在哪里,亲人在哪里,春节就在哪里。本报记者来自八桂大地,五湖四海。春节,就像一声回乡的总号角,让他们匆匆合上手中的采访本,关掉办公桌上的电脑,打点行囊,踏上回乡的征途,投入家乡的怀抱。

回到阔别的家乡,见到久违的亲人,牵手儿时的伙伴,呼吸故土的气息,目睹家乡的变迁,感受浓浓的亲情,那是一种最好的休养,也是一种最好的慰藉。但职业的本能,记者的眼光,又让他们情不自禁地拿起笔,记录家乡变化,抒发心底波澜。希望这组本报记者回乡过年的所见所闻所感,能带给您些许对当下社会的思考和共鸣。

山村年味,随路而变

广西新闻网记者 黄匀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简单的标语,是我的家乡西林县八达镇土黄村岩怀屯300多名村民坚信不疑的“圣经”。岩怀屯离县城20多公里,离村委会驻地近10公里。村委会驻地,有省道通过,但是从村委会到岩怀,却是一条坎坷的道路。

  2月11日,堂哥黄信用摩托车拉着我在村委到屯里的路上兜了几圈。他说,村民的过年方式没有变,还是杀猪宰羊,但思想却变了。村民不再想着怎样逃离农村,而是走出去赚钱,再开着车载着外面的东西回来改变家乡。“所有的改变,都是因为通了路”。

  今年31岁的黄信,每一次回岩怀过年,都有不同的感触。早年,他在县城上的小学,住在叔叔家里。过年时,和叔叔一家人一起回岩怀,对他来说是一件高兴却又痛苦的事。痛苦的是那一段漫长的回家路。岩怀海拔900米,道路蜿蜒曲折,就算看到了村口的房子,还要再走半个多小时才到家。回到家,已过午饭时间,家人还守着一大桌饭菜等着他们,他却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了。

  1998年8月,村民挖山开路。已初中毕业的黄信毫不犹豫加入其中,全屯80多户每家都出人出力,手挖肩挑一整年,完成了道路的大概轮廓。但这条路与省道之间隔着驮娘江,村民没钱修桥,道路还是不通。随后,黄信和屯里很多年轻人一起离开土墙泥瓦的家,到广东打工。

  2005年,当地政府争取上级资金和县财政投入共50万元建成跨江大桥,并用机械对原路进行扩建。岩怀村民终于告别马驮肩挑的日子。

  路通后第一年,黄信带着从广东买的年货回家。他搭着朋友的三轮车,行驶在只有5米宽的黄泥路上,从村委会回到家花了一个小时。虽然一路颠簸,但不用再走几个小时的山路,这让黄信的心里美得很。

  2008年,黄信带着攒了几年的钱回家建房。他到县城购置建材再找车辆拉回家,很多司机都抱怨路太难走。他笑着说,早几年,村民连车的影子都见不着呢。房子建好了,黄信的心也定了,他到县城从水电工做到小工头。一有空他就搭车到村委,再叫屯里的朋友用摩托车接回家去玩几天。

  2010年,黄信开着自己的摩托车,载着一大堆年货回家过年。除夕,各式各样的烟花让小山村格外热闹,很多老人看到了原来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烟花。这些新鲜的东西,都是通过种植、养殖富起来的村民,用车拉回去的。

  2013年的春节,黄信听到了一个好消息:从村委到屯里的道路有望硬化。这一年,黄信发现不仅有很多在外面工作的村民回家过年,还有不少村民把老人接到城市里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下一页
第 [1] [2] [3] [4]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