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陪读“新农村式”纠结
广西新闻网记者 邓盛龙
继续让孩子在县城上学,还是回老家读书?龙年除夕夜,记者在家乡全州县枧塘乡,跟同村的阿斌聊起了进城陪读的话题。
36岁的阿斌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女儿娟娟7岁,儿子2岁,他外出打工挣钱,妻子阿秀带着孩子在县城租房陪读。这样的陪读,近几年在老家渐成风气。
娟娟5岁时,成了一名特别的学生:农村孩子,城里学生。老家不是没有幼儿园,但阿秀对丈夫说:“村里的幼儿园的老师连声母、韵母都读不标准,你希望以后孩子讲半罐水(全州话,意为不标准)的普通话啊。”
就这样,在村里上了一个学期学前班的娟娟来到县城,而阿秀成为村里的第三名陪读妈妈。
3名陪读妈妈都外出打过工。大城市的学费与生活成本太高,而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相对差,于是,不少人便选择让孩子在老家的县城上学。
其实,邻村就有一个小学教学点,有一到五年级,阿斌家距离学校不到1公里。尽管如此,越来越多家长选择让孩子外出就读更优质的学校。
说起陪读,阿斌很羡慕堂哥。10年前,县城的房价才1000来元/平方米,堂哥一咬牙,在县城买了房,如今县城的房子已涨至3000元/平方米左右,让阿斌望房兴叹。
买不起房,只能租房。阿斌妻子选择了顶楼,租金为270元/月。夏天,房子热得如蒸笼,阿斌说:“爱出色(意为爱面子、好攀比),累得仔女也吃苦。”这话立马惹得老父亲对他瞠白眼:“吃苦?一年到头你吃苦了几天!隔壁村的学校一个班只有十几个人甚至几个人,哪来读书氛围?”
阿秀带着孩子在县城住,每月的花销在2000元左右,一年就要两万多元。这一笔开支就占了他一年打工收入的二分之一。
阿斌高中没毕业就去广州打工了,一直做鞋模。几年前,他前往福建,开始“单飞”。
“‘单飞’就是从上家接下单子,在规定时间里交货。”阿斌说,做好一个鞋模,可获1000~3000元的酬劳。旺季时,一个月赚过万余元,但淡季时就会无所事事。
鞋模多由铝板作而成,打制鞋模时,需用电钻钻磨。这是一个技术活,也是一个高污染行业,在做鞋模时,需要戴上口罩、耳塞,防铝粉和噪音。
2月12日,大年初三,村里同在福建打工的年轻人,就去福建了。阿斌则准备去桂林做检查,打工近20年,让他觉得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了,“有时吸口气肺也痛”。但为了孩子,他只有继续坚持。
让阿斌更不是滋味的,是一家五口三地分居——他在福建泉州打工,年老的父母在老家,妻子带着孩子在县城。一年到头,全家难得相聚。
去年年底,阿斌妻子去一家超市上班,以补贴家用。阿斌妈妈义无反顾承担当起陪读家长角色,每天一大早便送孙女去上学,然后去菜市买菜,还要带孙子。这可苦了阿斌的“留守”老父亲,几十年没做过饭的他,大冬天每天只做一顿饭,然后当三餐吃。
到底是继续送孩子进城上学,还是让孩子回老家就读?阿斌和父母想让孩子回老家。这样,两位老人就可以在家带着孩子,这也是大多数打工者家庭的选择;阿秀的选择是留守县城,理由只有一个: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 上一页 下一页 |
| 第 [1] [2] [3] [4]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