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载体
——让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文利镇是灵山县的边远镇,风景秀美。连日来,这里成为媒体采访热点。它引起外界的广泛关注,缘于这里“创造”了一个新名词——保洁协会。
这个创新的最大关注点在于,镇级成立保洁协会,行政村设置保洁协会分会,自然村成立保洁理事会,协会的“三级”管理制,自然村成立保洁理事会分会又指导制定和监督执行《环境清洁卫生公约》。
《公约》规定村民按家庭人口交纳一定的清洁费,用于聘请清洁工人,每天定时收取和处理垃圾。同时,自然村聘请监督员监督各家各户垃圾清理情况,村民理事会每周对各家各户环境卫生情况及时上墙公示通报。
这一创新,通过“政府指导、协会管理”的形态,把村干部、学校校长、个体工商户、保洁志愿者和广大村民列为成员,既让群众充分参与,又让群众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目前,文利镇已成立3个保洁协会分会和7个理事会,保洁志愿者266人,镇村形成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保洁机制,出现村民个个争做保洁先锋,村村争创保洁试点的良好局面。
这样的创新,在钦州清洁乡村活动中层出不穷。
走进浦北县龙门镇高明村委大塘坪村,一个公告栏公开写着这样的内容:“谭XX,整治内容:清除庭院内垃圾和大树下落叶、墙壁上乱贴的广告……”
“这是我们镇的做法,叫做‘一户一策’”。同行的龙门镇党委宣传委员梁春红告诉记者。
据介绍,龙门镇推行的“一户一策”工作法,就是摒弃以往粗放、笼统的工作方式,各包组责任单位、责任人深入每家每户进行走访调查,在详细记录该户环境现状后,有针对性地给该户设计整改措施、整改步骤,最后公开整改结果。
“这个办法好,明明白白知道你要做什么,做不好就会上墙。”大塘坪村村民谭光友对记者说,推行一个多星期来,村里面貌有了很大改善。
目前,钦州各县区,针对乡村清洁的创新还很多,团组织招募青年志愿者还在进行中,市妇联开展的“从家里做起·舒心家庭”活动方兴未艾,教育部门开展“小清新·菁菁校园”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推动清洁乡村活动的深入开展。
| 上一页 下一页 |
| 第 [1] [2] [3]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