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创诗社 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2012年9月,陈科成创办了一家诗社,取名“天南湖”,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的人士,感兴趣者均可以参加。自创办至今,该诗社已出版了三期诗刊,诗社成员的诗歌也被多家刊物发表,在陈科成的天南湖记事本上记载了长长一大列的大小事记,多为各成员的诗歌文章刊发情况和获奖情况。此间,诗社还举办过十多次有关诗歌(文学)的活动,为大家相互间的交流和探讨创造了条件,也为弘扬校园诗歌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些活动全是由像陈科成这样的诗歌爱好者集资举办的。陈科成说,“钱花在我们彼此都感兴趣的地方,挺值得的。”对于自己创办的诗社他也表现出十分的自信,“一些爱好者们一直在坚持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该诗社会在广西内小有名气的。”
现在的校园诗歌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但是陈科成觉得校园里还是有一些写诗的人的,只是能坚持下来的太少。诗歌有它自己的市场。他认为,像河池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就出了不少知名作家,这与学校的文学氛围是密切相关。为了校园诗歌能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发展,他对此也提出了个人建议,建议文学社团多举办与诗歌有关的活动,邀请些著名诗人来做讲座。若有老师也喜欢写作、写诗的,拉动同学们一起创作。
不同阶段不同诗风 情到深处不能自已
也许是因为年少轻狂,血气方刚,以前,陈科成都是灵感来袭时才写作。正所谓“灵感是一切创作的源泉”,他说他对自己很“宽容”,从来都不会强迫自己去写作。所以刚进大学时,他的诗歌多属于浪漫型的。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思想的越发成熟,他的心境也平静了许多。现在的他更愿意尝试主题写作或有意识写作,他认为所谓的灵感写作是不可靠的,这样的创作更多是为了宣泄情感、表达思想或想抓住一些一闪而过的奇特意象;而主题写作,创作的初衷是认为这样的主题值得关注、挖掘,即有意义。所以,他后来的作品多偏向于现实主义的风格,比较沉重,“毕竟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嘛”。因此,他在数量、质量上都严格要求自己,其中的一组“城镇化”和一组“灵与肉”的诗歌,就是很典型的代表。虽然是有意识的去写作,但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一气呵成,很少有改动的。“修改时,我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词、句的推敲上。有时候,换一个词或字,之后的效果差别很大,我很享受这样的一种过程。”陈科成说。
他也有自己喜欢的诗人,泰戈尔诗里的简洁与哲理、普希金的无惧与浪漫、聂鲁达的超现实主义意象和情诗,都能给他带来阅读的快感。这世间最凝练、最简洁、最美丽的语言,很容易就会触动人内心最深处的情感。陈科成也说,曾经多次写诗时,都把自己写流泪了,“失恋时,流着泪写的诗,也让我印象深刻。就在昨天我的脑子闪过这样的一个句子‘当朝阳再次出现,所有的往事不值一提’。”在他所有的作品中,他说《城里的清晨是有诗意的》这首诗是他最欣赏的,他喜欢里边弥漫的讽刺意味。
创作路上 虽有困扰但收获更多
作为一名校园诗人,除了诗歌创作之外,还要兼顾自己的专业学习。对于陈科成这样的理科生来说,专业肯定会占用更多的时间。兴趣与专业的冲突便是他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但是,他很明白自己的角色,所以一般都是在课余时间才进行诗歌的创作,他认为“诗歌总是要给理科专业让路的。”
当下的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文学被边缘化了。这是诗歌没落的年代,他觉得诗人的处境很是尴尬的。平时的他也都不太喜欢以诗人自居,“我喜欢诗,也喜欢写诗或分行。自己既然选择了这一条路,咬紧牙关,也无悔的走下去,即便到最后一个与自己同行的人也没有,我至少还有诗歌作伴。”
陈科成坦言,写诗可以觅得一份心灵的宁静,写诗能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诗歌虽不能给自己带来什么经济效益,甚至印刷刊物、个人诗集,多是诗人们自己掏腰包,但认清了这样的行情后,便也不该抱怨,而应该把心思放在作品的身上。思考怎样才能磨练诗艺,怎样才能写出真正的好诗。
| 上一页 下一页 |
| 第 [1] [2] [3]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