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追寻金秀扶贫办原主任赵文强24载扶贫足迹(图)

瑶山公仆 百姓心碑

——追寻金秀扶贫办原主任赵文强24载扶贫足迹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罗侠  通讯员 唐佐军 罗珊

赵文强(左一)生前到三江乡长乐村龙爪冲石崖茶基地检查茶树生长情况。 黄秀萍/摄

赵文强的妻子和女儿在整理他写了24年的86本工作笔记。 记者 罗 侠/摄

    “莫副主任到南宁,(我)处理工作文件……”农历马年正月十五晚,他在第86本工作笔记上写下人生中最后一行文字后,一颗为大瑶山扶贫殚精竭虑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自治区扶贫工作先进个人、金秀瑶族自治县扶贫办原主任赵文强因突发心肌梗塞,永远离开了他深情眷恋的瑶山。

    他的遗物里,两样东西,让人感慨不已——

    86本笔记,记载了他做官做人做事、自省自律自勉的感悟:为官之本在于造福一方,为官之理在于讲求奉献,为官之法在于清正廉洁;龙安屯是我在金秀见过的最穷的自然屯,要想办法帮他们……

    21张手绘贫困村草图,详细标明村屯位置、人数和产业情况。“这是赵主任用双脚,一步步‘画’出来的‘扶贫图’。”县扶贫办党组书记吴昊原说。

    赵文强,45岁——

    生如夏花之绚烂,

    逝如秋叶之静美。

    这位一心扑在扶贫工作上的瑶族干部,宛如扎根大瑶山里的一棵石崖茶,朴实无华,“情定”青山。他时刻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用实际行动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路线,在金秀大瑶山的青山碧水中,在众多瑶山乡亲的心里,展示了一位对党的扶贫事业无比忠诚、一心为民的公仆形象。

    为民——

    86本笔记铭记24载扶贫路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扎根瑶乡基层24年的赵文强主要精力倾注在一件事上——扶贫济困。

    赵文强有写日记的习惯。1991年以来,他每天都会把当天的工作情况简要记录在日历本上,整整24本日历笔记,另有62本大大小小的笔记本,记录的多是基层工作的点滴和做人做事的感悟。

    六巷乡,是金秀最偏远的乡,15年前,从六巷到县城一个来回要10个小时。

    当时,由于照顾家人不便,不少干部不愿前往任职,即便去了,也呆不久。

    15年前,赵文强来到六巷乡工作,一干就是8年。“扶贫”、“救助”、“发展”成为他笔记里的“热词”。

    2005年6月21日,六巷乡遭遇特大洪灾,交通全部瘫痪。

    时任乡党委书记的赵文强正在县城开会,得知消息,立即赶回一线抗洪救灾。

瑶山深处,山高林密,沟壑万千,洪水横流,他步行40多公里艰难进山。

    山洪将六巷村村民韦琦山家的房屋冲垮,人被埋在了废墟下,一根钢筋穿过腹部……情况万分危急。

    “赶快救人!”赵文强带人用双手挖开沙石瓦砾救出韦琦山。

    乡卫生院条件有限,通往县城的公路又被洪水冲断。大家找来木板扎成担架,24个人深一脚浅一脚轮流抬着,翻山越岭8个小时。最后,韦琦山成功获救。

    此后,赵文强多次看望韦琦山,鼓励他重建家园,帮助他把生意又做了起来。

    灾后重建,千头万绪。赵文强带领乡、村干部走遍所有受灾村屯,分发物资、恢复生产、建新房……全部时间都泡在工作上。

    有7个村屯需要整体搬迁,其中六巷村迟迟找不到合适的新址。

    赵文强决定把计划给乡政府的搬迁地让给小村,尽管此时政府搬迁的图纸已经做好。他给乡干部的解释是:“群众建房重要,政府搬迁的事,今后再想办法!”

    妻子覃干鸾至今还记得那次洪灾后进山看到丈夫时的情景:“连续几日几夜没休息,澡也没洗,面容憔悴、胡子拉碴,瘦了10多斤,连个人样都没了!”

    经过多年的苦战,六巷村终结了不通电和自来水的历史,原本只通到乡政府的公路也延伸至各村屯。

    王钳村朗冲屯的瑶胞们充满感激:“过去,出门运货只能靠马;现在,汽车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扶贫路引领我们走上致富路。”

    赵文强对大瑶山的深情付出,获得了乡亲们的礼赞:瑶山公仆,百姓心碑。

 下一页
第 [1] [2] [3] [4]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
0
0
0
0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