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长效管理的基石
新加坡代表在论坛上介绍,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是一个培养大众学习、表达和欣赏艺术的机构,致力于文化大众化,让艺术融入大众生活,让大众生活充满文化气息。他们通过举办国际艺术节,设计多样化的活动,以不同的艺术方式感染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从而建立区域认同感。
新加坡的这一做法,响应了“艺术节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可以通过开展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活动,实现文化服务的全民共享”的观点。论坛上有专家指出,要真正实现国际性艺术节的长效管理,还需秉持“公益文化,普惠大众”的理念,国际性艺术节承载着提升公众的文化福利,增进公众的审美感受力,唤醒文化认知,激发社会认同,凝聚城市精神,促进经济发展的社会功能和公共价值。
始办于1999年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独到之处则在于:10多年来一直秉承“双轮驱动”的运营模式,一方面有来自政府政策层面、宣传资源、资金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50%的办节经费来自赞助商以及有志于文化发展的企业。凭借这可持续发展模式,艺术节的运营既遵循市场规律,同时更注重惠民需要。其“扶青计划”从2012年开始,每年从华人圈中选出6~10个作品,给予“种子基金”,由艺术委员会的艺术家、专家扶持、提携,通过“传帮带”,使年青一代的艺术理念、实践能够在艺术节上有施展机会,使越来越多的国内同仁、业界人士注目这个创新平台的新人、新作。此外,该节通过微信、微博、官网等新媒体,让更多大众走进不同的文化场所,成为论坛上广受关注的一种培育未来文化市场的新方式。
在论坛上作重点推介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已经走过了15年历程,成为南宁向世界递出的一张亮丽名片。组织者在创办之初,就积极找寻民歌与大众接受的契合点,大胆推出新的营销概念——新民歌主义:即一方面主打“民歌新唱”,把原汁原味的民歌用现代音乐的理念重新包装,将摇滚、电声、交响乐等现代音乐元素有机融入传统民歌之中,使《赶圩归来阿哩哩》《藤缠树》等一批人们耳熟能详的民歌唱出新的韵味,焕发新的光彩;另一方面又主打“民歌原创”,不断依托中国国内一流的音乐制作人创作演绎充满民族元素与时尚品格的新音乐,使《大地飞歌》《壮族敬酒歌》《梦壮乡》等新民歌走进大众的视野;同时,通过同期举办以“民歌”为主题的多个活动和赛事,如少数民族声乐大赛、广西民间歌手邀请赛、广西山歌擂台赛、中华民歌大赛等推广民歌,引领中国新民歌运动,使南宁以民歌的名义成为人们关注的城市。
9月16日开幕的“大地飞歌·2014”第16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演唱会首次以民歌“演唱会”的全新形式亮相,除了有好听的民歌,还有好看的“民歌故事”——采用手绘的效果和寓言童话式的风格,讲述民歌的起源和流传,讲述民歌如何淌过人们的生命旅程,讲述人们因“大地飞歌”而彼此结缘、与广西结缘的动人故事,展现了广西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
同享文化,共创未来。论坛嘉宾达成共识,通过建立健全中国-东盟国际性艺术节多边合作机制,搭建经验分享与信息沟通平台,充分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为中国和东盟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合作搭建更广阔的舞台。
| 上一页 |
| 第 [1] [2]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