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中国-东盟文化论坛探索国际性艺术节建构友谊平台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李湘萍 

在9月15日开幕的第九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国际性艺术节的管理与实践”主题交流举办国际性艺术节的经验,共享办节信息资源,为广西开拓本土国际性节庆活动提供了有益借鉴——国际性艺术节建构友谊平台。

观众“黏性”——常办常新的催化剂

“以国际性艺术节构筑起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的纽带,既可以通过这样一个艺术平台,展示中国和东盟各国在艺术节领域的先进经验和突出成果,展示各类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同时,也可以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推动各国相互借鉴和学习、保持文化艺术的积极性。”论坛上,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吕育忠倡导:进一步加强专业化艺术开拓,努力打造一批代表国家艺术水准、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标志性核心项目,作为国际性艺术节支柱性文化品牌,不断扩大国际艺术节的世界影响力。

广西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有12个世居民族,5200多万人口。勤劳智慧的广西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他们在山水甲天下的青山绿水中辛勤耕耘,在风生水起的北部湾乘风破浪,续写着灿烂的民族文化新篇章。

进入新世纪以来,广西结合本地实际,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依托本地资源,打造了一批融民族性、现代性和国际性为一体的文化节庆品牌: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东兴京族哈节、瑶族盘王节等。

这些节庆活动极具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在经过挖掘、培育后,有了一定知名度、美誉度。如何持久地举办且常办常新,使相关活动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性节庆品牌,是摆在主办方面前的一道难题。

“要把好的艺术节活动变成好的产品。在互联网时代,衡量好产品的标准是:让用户离不开你,即用户‘黏性’,这份信任与依赖来自用户体验。所以举办艺术节的思路要转化,要落地,要有粉丝,要有体验感。”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宇的一席发言,为办节思路拓展了一个新方向。

张宇带领团队在承办14届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13届亚洲艺术节、12届中国国际合唱节的过程中,明确办节思路:不仅要有一流的产品,即一流的艺术家、一流的艺术作品,还要有一流的呈现方式、一流的艺术节流程设计,才会产生令人难忘的用户体验,使观众对艺术节产生“黏性”,成为艺术节的铁杆粉丝、长期粉丝。

“在艺术节现场,观众拿起手机记录现场情景,发微信、微博已是常态。这恰恰说明,他们不仅是艺术节的观众,还是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参与创造了艺术节的氛围与体验。”张宇强调,为用户创造多方面的体验与价值是艺术节更有作为的广阔空间。比如在参加艺术节观看演出展览的同时,实现交际交往、展示自我,实现对自己喜爱的艺术衍生品的购买,甚至在一个开放的平台上,通过版权合作,让观众自己设计、制作、销售衍生品,这必然会大大调动观众参与的积极性。在他看来,互联网的经营模式——甲方提供产品,乙方享受服务,丙方自觉自愿跑来买单,同样适用艺术节,而且会给艺术节开辟一个全新的天地。

 下一页
第 [1] [2]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
0
0
0
0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