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永远的思念

戴藩篱

1942年5月26日,我父亲戴安澜在缅甸战场牺牲的恶耗传来,顿时撕心裂肺地恸哭笼罩着我们家,虽然我才7岁,但那悲痛欲绝的景象我仍清楚地记得。

父亲牺牲了,想起他在昆仑关等抗日战场上英勇战斗的往事,感慨万千。那时我虽年幼,还不太懂事,且与父亲相伴的日子少而又短,可父亲的慈祥之容、疼爱之情,历历在目……记得,父亲在给哥哥的信中说:“我前天由全州回来,没有等你放学,你回来一定不很愿意;但你要明了我的用意,是怕你定要送别而致难舍难分,所以我就不等你走了。东儿,你对我的思念,我是知道的,其实我对你们兄妹的想念,比你更甚呢。不过,当这个时候,只有按下私情,为国效力了。你总要这样想:你有个英雄父亲,当然是常常离别。如果我是田舍郎,那么我们可以天天在一起了,但是你愿意要哪一种父亲呢?我想,你一定是要英雄父亲。所以,对于短时间的离别,不要太看重才好。”他在紧张战斗之隙,在前线写信给我们,还提及说:“篱儿要买皮鞋,不成问题,现在还在打仗,无市场可买,稍迟再买回来”。当成年之后,每每看到这信,我都在想,他不仅是威武的将领,也是深爱儿女的慈父。

在贵阳花溪,我们家有几间平房和几亩地,父亲生前身边的两个卫士,自愿留下来帮助我们,家里吃的蔬菜都是自己种出来的,我们也常去菜园子帮忙采摘西红柿和豆角,就这样,母亲辛苦支撑这个家,直到抗战胜利。满以为抗战胜利该有好日子过了,想不到,到处是发国难财的贪官,贪污腐化,污烟瘴气,记得开学要缴学费,我和母亲一块到当时的总统府去领抚恤金,但是只拿到一半的钱。母亲常叹,世上人情淡薄。但父亲曾在给母亲的最后一封信中说:“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及光荣……”这就是母亲的精神支柱和希望。母亲很坚强,她把悲痛藏于心底,从不在我们面前流泪、叹息,而是积极向上、面对困难,她要以自己的坚强影响激励我们。为了度日,家中每天只吃两顿薄粥。母亲自幼裹足,但是为了几个子女,她不怕艰辛,到处奔波……

1952年,我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司令部工作,任文书。司令员高存信、政委刘春知道父亲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我把李济深先生在1942年父亲牺牲后主编的《安澜遗集》给他们看,他们十分敬佩父亲,称父亲是军人的楷模。刘春政委还让我替他抄《安澜遗集》中父亲写的小说和军事论述。我1955年复员回到上海,临行时,刘春政委对我说,你的父亲是抗日牺牲的英雄,你们应该是革命烈士家属。为此我们向李济深副委员长写了信,后经中共中央批准于1956年颁发给我们家由毛泽东主席签名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妈妈得到极大的安慰。我们兄弟姐妹四人在组织的关怀下,在同志们的帮助下,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成为于国于民有用之人。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终让母亲有了出头之日。

爸爸妈妈安息吧!

(本文由昆仑关战役博物馆供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
0
0
0
0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