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探访神秘的七十二巫调 壮族先人留下的丰厚遗产

2

漫漫抢救路

记者在凌云县文化馆黄干事带领下,来到巫调第五代传承人唐远明家。

年近80的唐远明大病初愈,身体还相当虚弱,唱起巫调来却像是换了一个人,面部表情顿时鲜活起来,两眼灼灼放光,腔调或抑扬顿挫,或舒展高亢。左手持着一把坠有麒麟的绒扇,右手拿着一张方帕,脚上系着铜铃铛,随着身体的抖动,歌声、脚踏声、铜铃声同起同落,似清澈的溪水,又像飘浮不定的云雾,将大自然的美妙灵动唱得让人如同触手可及。

小学三年级就辍学的唐远明,从小特别喜爱民间艺术。七八岁的时候常跟随老人去看“布金”唱巫调,回来后就偷偷自学,能唱20多个曲调。

唐远明回忆道:“1943年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跟伯娘学唱巫调音乐,到现在70多年了。”尽管唐远明从未中断过培养接班人,但巫调还是走到了失传的边沿。“现仅存的无师自通的‘布金’只剩80多岁的彭八英了。”记者了解到,目前以传承方式能将巫调较完整唱下来的就剩唐远明和黄兰芬了。

上世纪80年代,凌云对七十二巫调进行一次大抢救,然而“只收集到12个曲调,近60个曲调无法完整收集记录”。唐远明担心,如果有一天像她这样的老歌师不在了,那将意味着大部分壮族巫调要失传。

说起巫调,不能不提到第六代传承人黄兰芬。作为前县文化馆馆长的黄兰芬也有50多岁了,自小跟随母亲上山打柴的她,常听到母亲哼些旋律优美的曲调,时而抒情奔放,时而忧愁伤感。“虽然听不懂她唱些什么,但我从小就喜欢听。”母亲唱的这些曲调在小兰芬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聪明乖巧的小兰芬芳12岁就能唱20多个曲调了。

1983年,黄兰芬被选入首届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学习。当着众多音乐家、艺术家的面,黄兰芬一口气唱了二三十个曲调,惊呆了所有在场的专家:凌云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山歌调?由此,凌云七十二巫进入民歌研究者的视野。

“我有一个心愿,就是想把凌云壮族巫调挖掘整理出来。想归想,行动起来真是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呀。”黄兰芬在回忆起20多年的漫漫抢救巫调之路时,仍感慨不已。

作为巫调传人,唐远明、黄兰芬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深入民间,走访尚存的“布金”。最初,“布金”们都是谈“巫”色变,拒绝合作。她们没有气馁,三番五次上门求教,感动了部分老人,开始配合她们的工作。最困难是缺少经费,黄兰芬为了将抢救工作维持下去,只能向信用社申请贷款。“多亏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并做我的贷款担保人,巫调抢救工作才得以继续下去。”黄兰芬说着两眼湿润起来。

在凌云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黄兰芬、唐远明搜集了大量故事、传说、图文和实物资料。以此为据,采用原音调古壮字、拼音壮字、国际音标和意译等科学方法进行整理,于2009年出版了多达84万字、内容丰富得令人惊叹的《凌云泗城壮族巫调》一书。“保持了壮族巫调的原来风貌和韵味,终于使千百年口耳相传的泗城壮族巫调变成了文字资料,给人类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壮族巫文化研究范本。”壮族民间艺术研究专家范西姆对此做出了高度评价。

 



上一页 
第 [1] [2]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
0
0
0
0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