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探访神秘的七十二巫调 壮族先人留下的丰厚遗产

传承人唐远明在演唱巫调。 资料图片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张天韵 通讯员 王世勇

在“白云山脚走,山高入云霄”的凌云县,流传着贯穿泗城壮族生产生活习俗的凌云七十二巫调音乐,它是我国罕见的民族民间音乐调子群,共有72个调子,是我国目前保留最完整的由巫文化逐步转化而来的原生态音乐。去年11月,凌云七十二巫调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这一壮族先人留给子孙的丰厚遗产,正濒临失传……

3月底,记者怀揣好奇心,来到轻雾缭绕的凌云县泗城镇——

1

神秘的曲调

凌云建制历史悠久,古称泗城,山川灵秀,人物英杰,贸易繁荣,堪称桂西文化重镇。

走在泗城街上,古桥、古树、古庙随处可见。在有着几百年历史的镜澄桥头旁的百年大榕树下,不少老人在悠闲地聊家常。随着记者的恳求,老人们你一句我一句聊起了凌云七十二巫调。原来零碎的片断,随着老人的述说,逐渐清晰起来——

早在3000多年前,壮族先民就在凌云这片土地上刀耕火种、繁衍生息。由于生产力和认识力低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受制于大自然,从而产生了对自然万物的崇敬与恐惧,认为利用巫术、咒语可以化解,后来逐渐发展为以水源洞、寸化调、冷落调、三宝调、补天调等凌云72个自然景点命名的72个曲调,以寄托哀思和祈福禳灾。

李阿婆告诉记者,凌云壮族是古代骆越民族的后裔,自称“布楼”、“布依”,因此唱巫调妇女称为“布金”。凌云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就是由一位“布金”用壮话单独演唱,唱词多以壮话叙述为主。

随着对凌云七十二巫调的逐步了解,记者益发感受到它的神秘文化特征——

凌云壮族七十二巫调是以女性为代表的民间音乐,带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萌芽于远古越族巫教,形成于明朝中期,盛行于清朝,已有500多年历史。然而,在历史长河中延续至今的凌云壮族巫调,却仅限于流传在方圆不到10公里的凌云泗城。泗城壮族巫调音乐语言奇特而优美,内涵古朴深奥,有着72个不同情趣、不同风格的音乐曲调,没有一定的功夫,很难完整唱下来。而能唱完这些曲调的却是一些文盲女子,自古口耳相传,因而从未有过任何文字记载……

面对巫调的种种神秘,民族研究专家认为,无师自通与传唱者耳濡目染、机敏聪明有着很大关系,很多“布金”都是在有意无意中掌握技艺的。

原凌云县文化馆馆长黄兰芬的解释也挺有说服力:由于凌云地处高山,交通闭塞,自古以来就处在封闭状态,这样的环境为完好保留原始的民俗民风和宗教文化提供了保障,但同时也阻隔了巫调的流传。另一原因,由于七十二巫所应用的巫术是一种民间秘仪,加上仪式程序复杂,故而人们至今对其内涵仍知之甚少。



 下一页
第 [1] [2]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
0
0
0
0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