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该县把智力扶贫作为“一号工程”来抓,按照智力扶贫到户的要求,整合央企、社会、本县资金,重点从短期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教育学历培训三个方面来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实施免费职业学历培训,在全区率先把全县初、高中毕业后未能考入高一级学校读书的学生免费到县职业技术学校就读,四年来,共招收1479名“双后生”到县职业技术学校免费就读。建立健全“贫困青年岗位就业培训生活补助机制”,帮助1000名贫困青年到县职校进行免费职业技能资格培训并获得技术证书。大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加大对茶叶、桑蚕、烤烟等种养殖产业扶贫培训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四年来,共举办有机茶创建、种桑养蚕、中草药种植等劳动技能培训465期7.2万人次,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8万人(次),劳务收入27.3亿元。
基层组织引领扶贫作用凸显
该县以“党建引领扶贫”为抓手,进一步深化以党建带扶贫、以扶贫促党建的模式,把党组织优势转化为扶贫攻坚优势,不断推进扶贫开发纵深发展。创新开展“支部追陇雅,支书学(吴)天来”、“双带双变”、“双培双促”、“双挂双强”、 “瑶乡旗帜工程”党建示范创建和“天来服务之星”示范岗等活动。四年来,培养了36个“陇雅式”党支部、45名优秀党支书、帮扶249名党员发展产业、培养成经济能人。组织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实践活动,选派了43名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任职第一书记、选派227名“美丽广西”建设扶贫工作队员驻村工作,并出台管理办法,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和驻村队伍在扶贫工作中的突击队、排头兵作用。强化屯级党组织建设。选派了36名干部到核心屯指导组建屯级党小组36个,引导群众发展种桑养蚕等产业10个,成立46个屯级党群理事会,实现党建扶贫到屯。同时,利用陇雅村吴天来基层干部培训学校加强对村“两委”干部进行“信念教育”等培训,不断提升村“两委”干部履职和带头能力。
扶贫开发外部驱动力不断增强
该县建立了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健全了干部驻村帮扶机制,不断创新金融扶贫方式。强化动态监测管理,抓好扶贫对象识别,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做到对象精准、规划精准、资金项目精准、脱贫措施精准和组织领导精准。把扶贫资源瞄准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群众,切实做到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生态扶贫、基础设施“六个到村到户”。出台结对帮扶贫困户方案,县四家班子领导干部每人联系一个贫困村、结对帮扶2户贫困户,县直机关每个单位结对帮扶一个贫困村、干部职工每人结对帮扶一户贫困户,帮助制定增收脱贫计划,在项目资金上给予支持。简化资金办理程序,建好融资平台,大力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多渠道争取扶贫发展资金。建立健全产业发展担保基金,鼓励扩大信贷规模,探索出国开行广西分行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发展各种特色产业的模式,切实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同时,实行上下联动、各方联手,在国家水利部、国开行等中直、区直部门联系帮扶该县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事业,争取到更多的帮扶项目和资金,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
| 上一页 |
| 第 [1] [2]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