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韦一平:反扫荡打游击屡建奇功

动荡:7年间调动8次

韦一平的一生,与“动荡”一词紧密相连。

1936年冬,韦一平赴任中共萍(乡)宜(春)安(福)中心县委书记。在他的领导下,萍宜安地区的革命力量得到恢复,游击战争蓬勃开展,根据地基本连成一片,成为湘赣临时省委、军政委员会领导机关的主要活动基地。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南方八省红军改编为新四军。同年11月,陈毅到吉安组建新四军驻吉安办事处,调韦一平任办事处副主任。韦一平积极推动湘韶赣边区游击队下山改编,并陪同陈毅与国民党吉安当局谈判,释放了被关押的20多名共产党员和200多名无辜农民。

此后几年间,韦一平的职务多次变动,先是1939年赴任中共中央苏北特委书记,并改名一平,后来陆续担任苏中区第三地委书记、苏中区第一地委书记、新四军六师十八旅政委、苏中军区第一教导旅政委等。他的警卫员曾发牢骚说“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要走”,但每次调令一下,韦一平总是乐呵呵地走马上任,一边喜滋滋地唱着广西小调:“生有娱乐开心之处,死后无须葬身之地……”

突围:一把枪掩护战友撤退

韦一平给战友们留下的印象之一是“慢”——轻声慢语,总是思考良久才作决策;脚跟负伤后,只能缓慢跛行。

1939年,韦一平赴任中共中央苏北特委书记。特委成立没几天,就碰上日伪军骚扰。当时特委总共只有十几把枪,他叫副书记惠浴宇带着武装保护机关撤退,自己带着几个警卫员掩护。惠浴宇甚是担心——韦一平腿脚不便,碰上鬼子跑都跑不脱。可韦一平挥手让他们先撤,自己不紧不慢地提着驳壳枪,朝着敌人的方向走去,隔一阵子才“砰”地放一枪。敌人挨了打,却摸不着头脑,不敢贸然进攻。眼看着机关撤到安全区,他才不慌不忙地撤走。

1941年,韦一平又让战友们见识了绝技。同年8月,日伪军集结1万多兵力,对苏中进行大规模“扫荡”。时任苏中区第三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的韦一平,率部与敌人打游击战。他仍然带着几个人,几支驳壳枪,多次掩护机关撤退。据惠浴宇回忆,一次韦一平居然躲在一棵树后监视敌情,日伪军在不远处走过一批又一批,他站在树后纹丝不动,等敌人走完了,他才慢悠悠走回来。一天晚上,机关转移到如西县境内一处树林宿营,哨兵由于过度劳累睡着了,驻地被日军悄悄包围。黎明时发现后,部队仓促应战,分区司令员陈玉生在战斗中身负重伤。韦一平根据枪声判断敌军主力的位置,指挥队伍从敌军的结合部空隙钻了出去。

韦一平丰富的作战经验,使他屡立奇功。1944年3月初,新四军一师发动车桥战役,韦一平当时任新四军十八旅政委,他与旅长刘先胜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经过一天两夜的激战,此役共歼灭日军460余名,击毙日指挥官三泽大佐,并歼灭伪军780余名,震动了苏北和整个华中地区。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 [2] [3]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
0
0
0
0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