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鸿基。记者 李 军摄
铁马金戈震尧天
——访抗战老兵宋鸿基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许丹婷
编者按 9月3日,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我区6名抗战老兵代表参加阅兵乘车方队;两名抗战老兵、1名烈属代表参加观礼。这是党和国家对抗战英雄的深切关怀和崇高礼遇,是广西的骄傲。为铭记历史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本报从今天起开设“抗战精神英雄路——赴京广西老兵代表风采录”专栏,对这些抗战老战士及烈属进行采访,将他们的抗战故事呈现给读者,激励全区人民把对抗战历史的纪念、对先烈的缅怀,转化为推进伟大事业的巨大动力。敬请垂注。
阅兵式上,101岁的广西老兵宋鸿基乘坐1号受阅车,在抗战老兵乘车方队中最先经过天安门前。看到训练有素的部队、先进的武器装备,让老人激动不已:“这是我最开心的一天,祖国真正强大了,老百姓再也不会颠沛流离!”9月7日,抗战老兵宋鸿基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1936年,宋鸿基考入广西省立医学院,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其在医学院的学习也受到日寇入侵影响。校名先后4次变更、校址7次迁移,全校师生颠沛流离,借用民房、戏院、会馆和自搭的草棚坚持学习。在此期间目睹同学和大批市民被日寇炸死炸伤,让宋鸿基对日寇的仇恨与日俱深。
1943年7月,宋鸿基从医学院毕业,前往柳州的第四战区医防大队任医防小队长、少校军医。
1944年4月日寇豫湘桂会战,同年5月长衡会战打响,46军向桂林开进,宋鸿基等也紧跟着前进。到了桂林以后,宋鸿基就在桂林城内租用民房并正常开展医疗救护服务,为前线撤下的伤病员和周边群众疗伤治病。
1944年,日寇攻占湖南衡阳后,逐步向湘桂边界进军,宋鸿基接到命令随四战区医防大队撤退到贵州独山县,后整个医防队于日寇来犯中分崩离析,溃散于逃难的人群中。从独山出来,前后走了12天,终于抵达贵阳。宋鸿基回想起自己从离开桂林到抵达贵阳的这几个月,见到那么多难民扶老携幼、冻饿交加,缺医少药、疾病流行,死在路边的难民比比皆是。最终他决定加入中国红十字总会救护总队,被分配到难民医院,尽可能去帮助难民。
有两个场景永远留在宋鸿基的脑海中:“当时正值冬天,难民一路逃难而来,脚都被冻坏了,被迫截肢的为数不少;还有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俩,母亲不幸得了斑疹伤寒,小孩爱母心切,到处奔走,烧香拜佛,边哭边祈祷,但她的母亲还是病故于难民医院,甚是凄凉。”
“回想这70多年来的事,我有两点感受很深,一是抗战之所以最终获得胜利,坚持国共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二是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宋鸿基深有感触。最后,宋鸿基有感于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和阅兵,赋诗一首:“金风玉露晴方好/天安门前/盛况空前/方队严整步矫健/铁马金戈震尧天/飞机导弹/彰显威力/保卫和平保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