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滚动条2 > 正文 |
"美丽广西"探中国乡村建设路:"生态牌"的美丽畅想 (2) |
2015年11月03日 06:40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编辑:利雪娟 |
|
活动摒弃“一阵风” 以太阳能作驱动,不需投放消毒剂,污水净化后可直灌农田,不产生二次污染——由于采用了一种处理污水新工艺,贵港市石卡镇垌心屯700多名村民,结束了祖祖辈辈污水直排入江的历史。 当地政府明确,项目所在村作为责任主体负责后续管理,委托村民代表全程参与设备的调试、保养和使用,确保设施正常运行。 摒弃以往存在的“活动一阵风,管理现真空”现象,广西各地探索不断,取得初步成效。 贵港市引进北控水务,投资兴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垃圾收集转运设施,由企业运营,实现全市三个城区城乡垃圾收处全覆盖。 桂平、平南、蒙山等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定期定点清运处理城乡垃圾,有效缓解垃圾清运车辆不足等问题。 恭城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承包给第三方公司,公司与村屯签订合同,负责日常管护,经费由政府补贴和村民自筹共同解决。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设施建设是基础,长效管护是保障,村民受益是目标。 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韩国影响深远的“新村运动”,有40%以上资金来自社会捐助,成功实现由民间主导加政府支持到完全由民间主导的转变。这对广西深入推进乡村建设很有启示。 鹿寨县在探索中提出,可尝试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之路,对现有农村小型基础设施,按照“谁享受、谁负担”和自愿的原则,引导农民或民间投资主体自主投入,实行共同管理、共同经营、共同受益。 作为企业经营者,北控水务(广西)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丹认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全靠政府的财政补贴“包办”是不合适的,农村居民也应逐步树立付费享有优质服务的观念。 “可探索成立按照现代管理制度运营的投融资实体。”周丹的思路是,比如建立新农村建设旅游发展基金,按照市场化方式,具体操作农村给水、污垃处理、道路、路灯、农村住宅改造、旅游项目规划建设等,实现由实体“打包”建设运营。 三大功能一网收 美丽乡村建设,广西潜力大、空间广。 秀丽的山水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广西的金字招牌,也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依托。 “生态牌”,如何打? “要把开发农业新功能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强调。 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有食物保障、原料供给和就业增收等作用,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加快,现代农业的三大功能——观光休闲、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正悄然改变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 广西观光休闲农业潜力无限—— 八桂乡村,处处有景。独特的地形地貌,孕育了我区享誉天下的灵山秀水和自然风光。恭城桃花、龙脊梯田、阳朔山水、巴马长寿河,还有众多古村落古民居等,都是壮乡不可多得的宝贝。拓展农业观光休闲功能,关键就是用好用活这些极为丰富的乡村特色旅游资源。 据统计,去年全区建设休闲农业景点和农家乐旅游点3020个,接待游客3600万人次,产业总收入超过148亿元,前景十分喜人。 如何用活“土”资源?日前,广西乡土特色建设示范工作方案出炉并施行。从今年起至2017年,我区计划以现有建筑的乡土化改造、新建建筑物的乡土化引导、乡村环境要素的乡土化重构等为重点,以不搞“涂脂抹粉”、不搞“大拆大建”为基本原则,打造15个示范县、200个示范村,引领全区村屯乡土特色建设。 广西优良生态蕴含巨大价值—— 石山披绿,流水淙淙,白墙蓝瓦,瓜果飘香……深秋的田阳县那满镇露美村,仍是一幅秀美山水景象,投资亿元的“梦里壮乡”(露美片区)国际生态旅游中心项目正在兴建中。 村党总支书记黄俊告诉记者,项目成功引进,主要得益于这里及周边片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地貌。“克服上山砍树种芒果的冲动,村民的观念早已从‘求温饱’向‘求环保’转变。” 优良生态,价值几许?北京市2013年作了一次估算,全市一万多平方公里地盘,农业有形的增加值仅400多亿元,但农业无形的生态服务价值却超过8000亿元。广西这么大的面积,这么多的森林、水面和湿地,所蕴含的生态价值更是难以估量。 好生态更须常呵护。当前,广西正在全区自然村屯中开展以“绿色环境、绿色建筑、绿色生产、绿色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村屯”创建活动,进一步美化农村生态环境,确保乡村山林常绿、水源常清、秀美田园风光常在。 广西民俗农耕文化底蕴深厚—— 壮乡民宅的“杆栏式”建筑广为人知,“飞檐翘角马头墙”的瑶族民居特色鲜明;“三月三”歌圩、壮锦绣球、侗乡百家宴、瑶族盘王节、京族高跷捕鱼等,都是乡愁的记忆载体;壮乡“那”文化,在亚洲稻米文化圈都有着重要影响力。 “风景”好卖钱,“文化”饭更香。近年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更加注重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打造地域文化名村,发展乡村休闲旅游。2011年起,全区推进90个特色名镇名村建设,至今大部分镇村已通过自治区验收。 三大功能一网收,实现产业“绿色转型”、经济“绿色增长”,越来越多的八桂农民收获着“绿色财富”,抒写更加精彩的“美丽”篇章。 (执笔人:记者 覃宇扬)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