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记录平凡人感动故事呈现新闻人执着追求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林雪娜
11月8日记者节这天,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杜丽群早早来到广西大学,她要给第一个深入报道他们工作的记者捧场——新华社记者熊红明新闻纪实作品《镜子》发布会在这里举行。作者带来10多年“用脚丈量”出的著作,与读者分享新闻路上遇到的13名感动人物的精彩故事。杜丽群,便是其中一名感动人物。
2011年秋天,熊红明从《南国早报》进入新华社广西分社第二年。他在与同事聊天中,听说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有位叫杜丽群的医护人员,为艾滋病患者默默奉献数年。于是,他探访到杜丽群工作的病房,看到“杜丽群们”为艾滋病患者无微不至救助场景,深受感动的他也穿上白大褂,戴上口罩,和护士们一起上白班、夜班,一呆就是一个星期。
在病房的日子,熊红明一边参与艾滋病患者救护,一边与医护人员、患者交流。一个寂静的夜晚,沉默寡言的杜丽群终于向他倾诉心声:她们每天和艾滋病人打交道,不曾考虑太多的自己。只希望社会能了解艾滋病救护工作的艰难,对防艾工作给予更多理解和支持……
深入医院采访结束后,熊红明丝毫没有轻松感。他为艾滋病患者所遭遇的人情冷暖而纠结,更为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而感动。通宵奋笔疾书,等到敲下文稿最后一个字时,天空已经泛白。
与杜丽群人物一起令人感动的,还有30多年坚持撑船护送孩子上学的“中国最美乡村教师”石兰松、感动中国的“洋雷锋”德国志愿者卢安克、30多年坚守中越边境的“天堂电影院”放映人韦柯……这一个个凝聚着满满正能量的人物,在记者充满情怀的感受里,如一面面“镜子”,照亮着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核心价值观念。
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工作在不同的岗位,用坚守和奉献,在平凡的人生路上写下不平凡的传奇。每一个新闻人物背后的故事,都像一面“镜子”,牵引着身为记者的责任心。为了写好石兰松,他多次到石兰松教学村子蹲点采访,体验石兰松在湖面撑着小木船护送学生上学的生活。看着石兰松像一艘老木船,将山村孩子渡到梦想的彼岸,感受着坚守在艰苦教学点的乡村教师不变的精神信仰……
“书中的人物,每个人都代表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发布会现场,有听众这样评价《镜子》。熊红明告诉记者,走进这些平凡人物的生活中,会发现那是不断认知自我的过程。“他们或深陷贫困,或经历苦难,像野草,困境中满怀希望。了解他们,如同照着镜子,照出人们内心深处的困苦与彷徨,也照出不屈的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