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2015桂声时评研讨会暨网络大V贵港行活动在贵港圆满结束。会议期间,来自全国的网络大V、专业评论员、学者、编辑60多人齐聚贵港,围绕“在媒体融合的新形势下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之路”议题,共同探讨网络评论发展之道。(12月20日广西新闻网)
如果不怕别人说滥竽充数的话,我是侥幸地忝居其中的,充实了一回新闻的内容。又恰好颁奖的日子是12月18日,不是3.15,也就不怕别人打假了。
要说评论,我是个“老新人”。老,一表现在年龄,一表现在接触的时间早。06年的时候,就胡乱地在媒体上发表了一些文章,至今已想不清什么原因,很快就凋谢了。再次动笔,是在今年5月11日,一个小时吧,随性地敲了1000多字,被南方网以一元十多字“收购”,这让我觉得自己还是有点用处的,就又开始了这份思考。7月,创作《艺术和情色之间只是一层窗户纸的距离》一文让我和《桂声》有了一个亲密接触。这几个月来,《桂声》不断滋润我的信心,陆续刊发了我七十余篇文章,真的是很感谢!
对于这个议题,我并没有深入思考和辨析过,大多时候,只是顺着良心、思辨点形成文字。因此,我所说的,可能全是“关言关语”,恐怕给大家的启示约等于零。耽误大家的时间,先在这里致歉。
媒体融合的新形势下,评论需要在变与不变之中坚守与革新。这话似乎矛盾,但矛盾正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网络评论是评论的一种,自然也应遵守这一原则。
不变的,需要我们坚守。
一是时评人的良心。什么可写,什么不可写,各种因素产生的各种禁忌并不少,这些现实的绳索需我们坚守。但不能否认的,是时评人还应该有自己的绳索,有些可写,有些不可写,多一些赞颂并不可怕,批评尖刻一点也行,但不能混淆是非。这样的坚守,在新媒体时代仍不可少。
二是理性。时评的“时”,指的是她对现实生活的干预性。在纷繁的现实中,保持一份理性,至少是自己认真思辨后的理性,非常重要。我们不一定说的话都是对的,但应该是负责任的;寻找新的写作角度很重要,但应基于对现实的匹配性。可能我们的思考和写作,不会被重视,但我们自己,还是要敝帚自珍自己的笔。可以说废话,但不说谎话,不说自欺欺人之话。
我固执地认为,无论是网评,还是传统评论,都应该遵守这样的底线和原则。
与传统评论相比,网评也应该革新,应该求变。
第一,是要变得好读、有趣。传统评论,占据着一定的版面位置,读者固然可以选择读与不读。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种选择是受限制的。在媒体融合时代,这种局限被无限缩小,读者的选择权不断伸张。因此,把逆耳忠言变成顺耳忠言,就成为必须。如何从读者喜欢的角度说,如何用读者喜欢的方式讲,写得好读,讲得有趣,应是网络评论的追求。网络评论在标题上的求新,就是这种变化的显现。但也要注意,过于花哨、噱头的标题并不是好事。
二是要追求时效性。如果说传统评论是以天计时效的话,网络评论应该就是论“秒”了,这是网络评论的优势所在,也是短板。对于网评作者来说,洞悉新闻很必要,快节奏思考、快刀写作也很需要。
三是网络的自由度更大。传统的评论,有版面的限制,文章被掐头去尾是常有的事,横腰一刀亦是可能。未有不适宜的部分,未有无意义的部分,网评则基本会保留“完整骨架”。网络的无限空间,还为网评的可读性提供了更多创造的空间。就我所知道的网评来说,配图已成趋势,相关资料的丰富补充,亦是正在进行的尝试。从表面来看,这是编辑的事,对于作者来说,把写作的更多资料提供给编辑,把相关信息提供给编辑,会让网评更好读,更好看,信息量也会更大。
眼睛小得如同阅读新闻缺乏穿透力一样,头发如同才华一样稀疏,个子如同写作的水平一样不高,江苏新闻网胡波老师调侃我是“60后”,凭空又赚了10多岁,不知是幸甚,还是悲哉!隐约中,苏轼也曾40岁称“老夫”,欧阳修称“醉翁”,我恐怕连给这些名人提鞋的资格都没有,却混上了“酸老头”的称呼,也就将就吧!既然是老头,年龄一大,脸皮就厚些,就敢胡乱说一些,还望大家见谅。(关育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