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黄金献:众媒时代,评论大有可为

 广西新闻网贵港12月21日讯(记者覃鸿图)“唱响广西,铿锵桂声”, 发出属于广西的“八桂之声”,是广西新闻网评论频道《桂声》的频道寓意所在。12月18日上午,由广西新闻网和贵港市港北区政府共同主办的“2015《桂声》时评研讨会暨网络大v贵港行”活动在贵港市港北区顺利举办。研讨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时评作者、网络大V、专家学者以及评论编辑共60余人共聚一堂,以座谈会的形式,研究探讨“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之路”等议题。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传媒系副教授黄金献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她曾是全球中文百强论坛红豆社区的创始人,是该平台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具有丰富的一线采编实践经验,如今在高校任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黄金献副教授认为,众媒时代,评论大有可为。以下是她的精彩发言:

  从web1.0到web2.0再到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一路走来。感谢互联网,让我们看见精彩的世界,感谢互联网,让我们进入了观点多样化,百家争鸣的时代,作为一个曾经的媒体人或者说媒体的观察者,有些变化,不得不引起注意。

   从PC端到移动端,用户的需求也发生着变化,用户的喜好,或多或少倒逼了媒体的变革。如用户的阅读场景发生了变化,PC时代我们浏览信息会在正规的场合,而现在我们会在床上或厕所;阅读的时间,更多是在晚间。同样,内容生产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以前人们通过媒体才能了解各类事件和资讯,现在,我们会发现小微团队也在做资讯,他们生产信息,制造舆论。

  11月15日,清华大学和腾讯联合发布了《众媒体时代:2015年中国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报告认为,媒体迎来了一场全产业链的变革,迎来全新的“众媒时代”,从专业的门户网站时代到社会化媒体时代,再进化到现在的众媒时代。

   众媒时代,评论大有可为。当微信微博占据了我们大量的零散时间,短小精悍的评论就成为了最易传播的段子。今年9月,首届阿里巴巴中国大学生新闻评论大赛的宣传词中写道:“现代社会,资讯发达,意见纷纭。人人都有权利就公共议题表达观点,大赛为每个思想者提供表达观点的机会,为新闻学界和评论业界搭建合作的友谊桥梁。”在这个时间点,阿里巴巴组织大学生评论大赛,我认为他们发掘评论新势力的行动,也是应对众媒时代受众对多样化观点需求的举措。在今天的颁奖现场,我很高兴看到很多年轻的面孔,也希望我们广西的评论形态更加多样化。

  实际上,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评论做到了形态各异,个性鲜明。可以是微评,可以梳理观点,还可以条分缕析地解疑释惑,淋漓酣畅地表达态度。我们除了看到犀利的时评人五岳散人,吐糟青年曹林,还有财经评论伍赛冰,娱乐评论黄佟佟,商业评论金错刀等。他们用评论,开创了自己的自媒体品牌。

  众媒时代,作为评论者,如何吸引用户?研究一下粉丝数多的微信公号就会发现,内容越专业、受众定位越精准的公号,越有吸引力。这种分众化小众化的趋势,提醒我们思考“你的评论是写给谁的?”我们 70后、80后,都是互联网移民;但85后、90后乃至00后,他们却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有人说:移民打不过土著。我们怎么办?

   我们常说,评论要“接地气”,其实就是你如何把宏大叙事和抽象概念,细化具象为公众生活,找到理论与现实的对接点。很多时候,年轻人只关注我家门口的那只流浪狗,而不去关注叙利亚的灾民。这可能是众媒时代新闻人的一种无奈:我们认为重要的事情,未必是受众认为重要并且喜欢的。当分享与互动成为这个时代的关键词时,赢得受众的一个重要方式,可能就是:你能够提供他所需要愿意看的内容和评论,把你想要传达的理念,转换成他们愿意接受的表达。

   《开发商掌掴了谁的脸?》这篇文章为什么在短时间内就有十万人的关注度?除了广西日报平台的力量,微信传播渠道的力量,更因为这篇文章抓住了人们关注的身边事,顺势而为,快速发声。现在,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没有受众意识,文章或帖子没有点击量,没人听没人看,就意味着失败。传播方式与手段的更新,也取决于我们面对挑战时的自知与自觉。

  另外,我要提个建议(希望),作为平台的建设与管理者,应该努力让《桂声》成为广西乃至全国评论者温暖的家。《桂声》与红豆社区紧密联系,可以看作是广西评论的集散地,UGC的信息生产模式很鲜明。如何将普通用户培养成PGC用户?这一点,可以从网络小说和《今日头条》的运作模式得到启示。如网络小说平台,会通过大量签约各种UCG,让其从UCG变成PCG,《今日头条》也在前段时间举办了首届“头条创业者大会”,并宣布将通过资金支持、自媒体孵化器等举措扶持内容创作,助力个人品牌成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