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老照片背后的故事:那些年,我激情燃烧的苗寨岁月

苗裙铃铛响清脆 苗笛篝火乐悠扬

那些年,我激情燃烧的苗寨岁月

上世纪50年代首进苗寨,与苗家妈妈和她的女儿合影留念。

上世纪80年代再进苗寨,当年苗家妈妈的孙女已是亭亭玉立。

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记者 胡玲玲

受访者简介

周民震,鹿寨人,1932年生,壮族作家,一级编剧。1948年7月参加地下革命组织,194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赴大苗山区参加游击队。1954年底转业回地方文化部门,开始写作生涯。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首届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首届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等。1984年起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广西文联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

周民震于1957年发表了广西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双仇记》。同年,创作了首部反映苗族现代题材剧本《苗家儿女》,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故事片。之后,先后创作并发表电影文学剧本共19部,其中《苗家儿女》、《甜蜜的事业》等13部被拍成故事片,在国内外公映,《甜蜜的事业》、《春晖》获全国性文艺奖项,《心泉》、《三朵小红花》获广西文艺最高奖“铜鼓奖”。

核心提示

记者眼前这位老人叫周民震,是位壮族作家,今年已经84岁高龄。回顾自己的人生,他感慨时间过得太快,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完成,如果条件允许,他还想再进大苗山。

1954年,周民震从部队转业回到广西文化部门工作后,开始了他的剧本创作生涯。3年后,周民震发表了广西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双仇记》。此后的数十年间,他先后创作并发表了19部作品,其中被拍成电影在国内外公映的就有13部。在这些剧本中,有着为数不少的苗族题材作品。用老人自己的话来说,是当年在苗寨度过的那些美好时光,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让他想用一生的时间,通过文字把这个勤劳善良的民族介绍给全世界。

美丽苗家人

大苗山对于周民震来说,就是第二故乡,那里有他曾经生活的记忆、也有他牵挂的人、还有他难以割舍的情。1955年开始,周民震先后十进苗山。

“以前进寨子,我们真的可以算是背包客,就是打好背包,徒步100多里地进苗寨,山上没有宾馆酒店,就借宿在当地苗族同胞的家里,和他们吃住在一起。”周民震回忆起当年的采风生活,仍然记忆犹新,“我还记得那个寨子叫卜令寨(音),我借宿的苗家妈妈特意给我腾出了一间小木屋,也就五六平方米大小,刚好摆得下一张床和一张桌子,我就在这里住了2个月左右,不仅完成了《双仇记》剧本的修改,还创作了《苗家儿女》的新剧本,这个剧本经过多次修改后于1959年拍摄成电影上映。据我了解,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真正属于广西的第一部故事片——由广西作家写的广西题材、并在广西取景拍摄的电影作品。”

那时候,周民震所借宿的苗家并不富裕,但只要家里有好吃的,苗家妈妈都会拿出来招待他。在苗寨,当年帅气又有才华的周民震不仅被苗家姑娘表白示爱过,还被苗家妈妈看中,想招为女婿。到了上世纪80年代,周民震再次走进卜令寨,当年的苗家妈妈已经过世,几个子女都已结婚生子。

后来在整理照片时,周民震看着这些拍摄于苗寨略显泛黄的黑白老照片,思绪万千,那些年轻单纯、激情无限的岁月再次浮现在老人的脑海里。热情地敬酒、有趣的“走寨”、芦笙“对话”、悠扬的山歌、直爽的告白……当年种种,至今难忘。



 下一页
第 [1] [2]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
0
0
0
0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