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焦点 > 八音迭奏——贯彻落实自治区重大专题会议精神系列调查报告 > 将金字招牌变为经济“金牌”——关于我区加快生态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 正文 |
广西加快生态经济发展:将金字招牌变为经济"金牌" (4) |
2016年07月26日 06:32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编辑:利雪娟 |
|
新兴产业: 生态环保更淘金 “拿出更大的气魄和勇气进军新兴生态环保产业。”自治区主席陈武去年在会上部署《广西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十大重点工程中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列在榜首。 今年1月14日,长春华奥更名广西华奥,落地贵港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占地166.67公顷,总投资50亿元,分三期建设大客车制造厂、轻型客车制造厂、轿跑车制造厂,配套建设零部件项目。 此前,工业重镇柳州更早迈入新能源汽车领域,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已有9款新能源汽车列入国家产品公告目录,10款产品在区内示范运营。上汽通用五菱宝骏新能源车年内可望投产,双座纯电动车项目预计2017年上半年竣工。东风柳汽的电动汽车基本完成自主研发,电机、电控及电池等核心零部件出现新突破。 5月16日,柳州市与德国Mooser公司达成共识,开展国检中心项目建设技术合作。这个国际著名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入桂,有助于广西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发展。 新能源汽车炙手可热,除了与传统工业改造提升一样存在资金问题外,人才瓶颈、政策冲突同样是大难题。 今年春节过后,广西源正新能源汽车公司的“人才猎手”四方奔走,张志伟在各大求职市场和高等院校跑了一圈后感慨:“企业很需要工匠型人才,而可供挑选的技术工、熟练工少之又少。” 源正公司去年落户南宁,当年项目签约、落地、建成、投产,当年就有整车出厂、上市销售。今年,企业的销售目标是1000台新能源商用车,上半年早已实现订单过半,就怕生产不出来。“高校毕业生来了,总要师傅带一阵——可我们连师傅都招不够!”张志伟有点着急。 源正公司申请到中央政策支持的项目贷款,地方政策却要求这家民企先找国企担保。“像这样相互不配合的政策,希望早些理顺。”公司负责人期盼。 “十三五”期间,无论国家还是广西,在大气、水、土壤等生态治理及设施建设方面力度都大为增加,催生了一块市场“大蛋糕”。 今年4月15日,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公司与江苏一家公司合作,中标一个搬迁地块的土壤修复工程,总金额占公司上年营业收入四成之多。据了解,目前我区拥有23家环保企业,其中博世科和绿城水务两企业成功上市,益江环保科技公司等一批企业也筹备在“新三板”上市。 与新能源汽车相比,环保企业面临的难题更复杂,诸如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高层次研发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等问题,总是纠缠在一起。区内科研力量首屈一指的广西环科院,拥有144名研发人员,其中高级职称者仅占13.6%,正高职称更是只有两名。全区顶尖的59名“八桂学者”中,环保领域专家仅有一位。 广西环保产业协会秘书长黄付平建议,应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一些共性关键技术,提升广西环保技术与装备水平。自治区环保厅相关负责人认为,培育广西环保产业,还需要顶层设计、协同推进。 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凝聚全社会推进绿色转型绿色崛起的强大合力——全区生态经济工作会议的共识,在生态优良的北部湾经济区迅速得到实践印证:继钦州市石化产业园区成为北部湾经济区第一个千亿元园区之后,电子信息业去年在北海市成为千亿元产业,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两大产业现今紧随其后;产值占防城港市规模以上工业50%以上的大西南工业园区,也在奋力冲刺“千亿元”;绿城南宁“十三五”大手笔打造千亿元园区,高新区一马当先今年势在必得,经开区、富士康快马加鞭奋起直追…… (广西日报客户端同步推出相关专题报道)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