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探索实施工作新举措 河池扶贫“扶”出实效

广西新闻网全媒体报道组

图为大化七百弄乡山海奇观。广西新闻网通讯员 黄秉祥摄

河池“山清水秀生态美”,但也是后发展、欠发达的石漠化革命老区,扶贫任务重。11月28日至12月4日,参加“生态长寿地 三姐文化城——2016全国重点网络媒体河池行”采访活动的记者们,先后参观考察大化生态民族新城、宜州古文村、环江可爱新村、凤山中亭乡林下养殖示范基地等多个扶贫点,就河池市扶贫工作进行实地探访。

记者从河池市脱贫攻坚指挥部获悉,近些年来,河池先后投入100亿元,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开发工程,极大改变了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尤其是率先在广西探索实施“整市推进”扶贫产业建设、“整乡推进”开发扶贫示范区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全区的典范。

网媒记者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易地扶贫生态民族新城进行参观考察。广西新闻网记者 覃铮摄

易地扶贫搬迁 引导11.8万贫困群众“挪穷窝”“拔穷根”

韦玉红一家五口原来居住在大化瑶族自治县六也乡茶油村。11月29日,她以一名“城里人”的身份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那里交通不便,以前全家人‘吃住穿’都成问题。如今,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搬到这里住上了140平米的大房,生活也变好了。”

韦玉红一家的生活变化,得益于大化瑶族自治县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大化瑶族自治县位于滇黔桂石漠化片区,一些乡镇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亩,岩滩库区有的只有0.14亩,至今仍有不少自然屯未通路。恶劣的自然条件决定了部分贫困群众在世代居住的土地上实现脱贫致富几乎不可能。如果就地扶贫,成本也很高。

怎么才能两全其美?大化将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及产业开发这四项工作结合起来,举全县之力,建设“生态民族新城”,以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模式谋求扶贫工作新突破。

该县生态民族新城2012年12月动工建设,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3158亩,规划安置1.5万户6万人,计划总投资50亿元。截至目前,生态民族新城已完成投资17亿元,建成安置公寓楼40栋,以及水、电、路、建材市场、广场等基础设施,并动工建设学校、移民创业园等配套设施项目。经过3年多建设,已有来自大石山区的1128户贫困户以优惠价在这里购房落户。

大化生态民族新村的建设以及让贫困群众“出山进城”,是河池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

河池市辖11个县(市、区),总面积3.35万平方公里。2015年底全市总人口425万人,其中农村贫困人口69.1万人,贫困发生率19%,占广西全区贫困总人口452万的15.3%。全市有7个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个是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是全区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设区市,是广西乃至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为改善大石山区人地矛盾和生态承载力,河池市按照“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目标,由各县(市、区)党政“一把手”担任易地扶贫搬迁专责小组组长,建立健全县、乡领导干部联系安置点建设责任制,全力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

据统计,五年来,全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累计搬迁11.8万人,为全区最多。

 下一页
第 [1] [2] [3] [4]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