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时政头条 > 正文

“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3)

2017年02月01日 10:54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邱然 黄珊 陈思 等 编辑:韦仲达

  学习时报:习近平在插队期间一边劳动,一边拼命读书。请您讲讲,他是怎样读书的?都读了哪些书?

  曹谷溪:这个问题问得好。习近平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酷爱读书。

  在我多年、多地、多人的采访中了解到,习近平几乎视读书如吃饭、饮水一样必不可少,是同样重要的生活内容。干农活休息的时候,大家都在田间地头休息,男人们或聚在一起抽旱烟,或去山洼里砍柴禾、拔猪草。女人们抽空儿纳鞋底、做针线。习近平总是利用这些零碎时间埋头读书。他在山上放羊,把羊赶到山坡上吃草,自己就坐在地畔上读书。每天晚上,他都要在煤油灯下,读书到深夜……

  据我了解,当时在知青中,读书最多的就是他。每次他到延川县城来,我见到他总是背着鼓鼓囊囊的一挎包书。他随时随地都在想尽办法找书、看书。他的读书面非常广,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哲学的、文学的、自然科学的……尤其是政治理论方面的书籍,他涉猎的更多。

  我有一个大学毕业回乡当了大队支书的朋友,叫鲁北江。他说:“1975年5月,我参加了延川县知识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看见习近平的挎包里装着许多书,想借一本。他不假思索地给我从书包里抽出一本,是沈括的《梦溪笔谈》。”

  听说,他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里路才借到手。

  更令我惊奇的是,他不仅阅读古今中外经典名著,连我和路遥等文学青年创办的《山花》文学报,也列入了他的阅读范围。

  我非常赞赏高尔基说过的一句话:“仅次于选择益友的,就是选择好书!”

  通过对习近平在延安七年经历的采访和调查研究,观察他的成长历程,我悟出这样一个道理:“成功,是成功者主体的成功。但没有成功的机遇或者成功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成功依然是一句空话。然而,机遇不会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它只为那些有准备的人提供。”

  习近平就是一个有准备的人!在插队期间,面对特殊历史时期的苦难和磨砺,习近平没有抵触,没有怨言,而是迎难而上,努力奋进。他在插队期间刻苦读书,充实知识,提高文化修养。又通过身体力行的劳动,担任村干部,带领乡亲们改变村庄的面貌。这样的插队经历,使习近平在知识上有了充分储备,实践上有了丰富经验。

  《孟子》里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的,没有“独善其身”,又怎能“兼济天下”?

  学习时报:您1975年写过一篇通讯《取火记——延川县人民大办沼气见闻》,发表在当年9月20日《延安通讯》的头版头条。这篇报道真实反映了习近平当年带领群众克服困难建设沼气池的事迹。请您谈谈,为什么他当年要在陕北建设沼气池?

  曹谷溪:现在说“沼气”利用,年轻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不用电灯照明?为什么不用天然气或者电磁炉做饭?的确,现在的年轻人很难理解习近平当年为什么要大办沼气。

  历史上,陕北一直多旱少雨。口耳相传的“祈雨歌”令人心碎。

  大沟小河断流了,山山峁峁着火了,五谷苗子晒焦了……

  女人们哭,男人们喊,老汉、娃娃跪下一河滩,龙王爷哟,降甘霖,龙王爷哟,救万民!

  多少代,多少年,山民们虔诚祈祷、隆重祭祀都无济于事。春天把希望的种子小心翼翼地播进黄土,然而收获的往往是肆虐不羁的秋风……

  我清楚地记得,到了上世纪60年代,陕北还流传着这样两句顺口溜:

  穿得好,走得快,肚子里装些酸白菜………………

  在习近平插队的年月里,他目睹陕北群众不仅口粮严重不足,连煮饭的柴禾也非常困难。

  牛拉屎了,赶快用手一掬,撇在土墙上,晒干当柴烧。每年夏季山洪暴发时,男人们都会挥动一柄两三米长的捞河柴“勺子”,冒着生命危险在洪水中打捞从山沟里冲来的柴禾。一勺勺捞出来,一筐筐提上河畔,在石板上晒干当柴烧。我五十八岁的父亲就是在捞河柴时坠身洪流而亡,乡亲们追了十五里路程才找回他的遗体……

  曾任我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和中联部副部长等职的艾平同志,是延川县关庄公社二八甲大队插队的北京知青,与习近平插队的梁家河一山之隔。他在一篇回忆文章写到:“印象很深的,吃饭真不容易。那时候,水要到河边井里去挑,到了雨季,井被洪水漫了,多少天吃水都是问题。柴要到山里去砍。砍一天柴烧不了几顿饭。当时村里没有钢磨,用队里的牲口磨面还要排队,排不上队就得人推碾子人转磨盘。”

  这里,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更令人啼笑皆非!

  有一年,一个干部下乡在农民家里吃“派饭”。面条煮进锅里了,突然无柴可烧,连牛粪、羊粪都没有了。那女人赶快脱下自己的布鞋置入灶火口,用力紧拉风箱,终于煮熟了锅中的面条。我不知道习近平在延安插队时,是否听说过这个“烧鞋煮面”的故事,但我深深理解他试办沼气的良苦用心。

  我在1975年9月21日的《延安通讯》上发表了《取火记》。报社对这篇通讯很重视,主编李彬同志亲自撰写“要大力推广利用沼气”的社论,整整拿出两个版面,详细介绍了习近平在梁家河发起的那一场“沼气革命”。文中写道:

  火,是被人类征服的第一个自然力。从远古钻木取火的神话传说,到煤、油、天然气和太阳能的利用,人类为了火的利用,燃料的来源,曾用几十万年的艰辛斗争,不断换取人类的文明、进步!今天,正在陕北黄土高原、黄河之滨展开的沼气推广利用,正是这个斗争的一个新的回合……

  1974年1月18日,《人民日报》介绍四川推广利用沼气的报道,牵动着无数人的心思。夜里,北京插队知识青年、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小油灯下,仔细地阅读着这篇报道,他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入睡。心想:我们这交通不便、少煤缺柴、尚未通电的山区,能够像四川一样利用沼气煮饭、照明该有多好呀!他步行五十多里山路来到延川县城,把自己想到四川学习制取沼气的事告诉了北京支延干部、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张之森同志,老张呵呵一笑:“小习,咱们都谋到一条路上了!”

  4月1日,县委根据老张等同志的建议,决定派有关部门的六名同志前往四川“取经”,小习也是其中的一个。

  五月初,全体常委听取了赴四川学习办沼气同志们的汇报,根据延川的不同地理情况,选定县农场和梁家河等四个点进行沼气试验。

  正在习近平他们破土施工之际,有人说风凉话:“要是沼气能点灯煮饭,除非母鸡叫鸣,公鸡下蛋!”有人甚至断言:“沼气过不了秦岭!”习近平鼓动他的战友们说: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

  建池需要沙子,可是梁家河没有,习近平同志就带领几个青年到十五里外的前马沟去挖。建池的水泥运不进沟,他又带头从十五里外的公社背了回来。没石灰,他们又自己办起烧灰场……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 [2] [3] [4] [5] [6] [7]  页
(支持“←、→”键翻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