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池市积极发展民族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推动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措施有:
一是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促进民族乡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河池市11个民族乡同其他乡镇一样实现了经济较快发展,经济实力得到一定程度增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民族特色旅游业等发展势头良好。2015年,民族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9312万元,乡均14482万元,比上年增长5%;农作物播种总面积550639亩,比上年增长2.1%;粮食总产量92589吨,乡均8417吨;财政总收入4454.88万元,乡均404.98万元,其中财政收入最多的是驯乐苗族乡,达到884万元。
二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公共基础设施日趋完善。2014年以来,河池市以民族乡乡庆为契机,采取倾斜政策,重点投资扶持,大力支持乡庆项目建设,使各民族乡的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据统计,2014年至2015年,全市10个民族乡共实施乡庆项目206个,总共投入资金3.05亿元。这些项目涉及街道硬化、市场建设、水利防洪、学校教学和生活用房、村屯级路、文化基础设施等方面。目前,11个民族乡的123个行政村中,已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有66个村通了自来水,有118个村通了邮,100%的行政村通广播电视和电话。
三是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全面发展民族乡社会事业。一是重视发展民族教育事业。11个民族乡现有中小学147所,学生总数28325多人,教师总数163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达100%,小学生升学率达99%以上,初中生升学率75%。河池市还在环江、南丹、凤山3县7个民族乡共办有中小学寄宿制民族班21个。民族乡基础教育全部实现了“普九”目标。全面落实国家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二是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11个民族乡建有8个图书馆、12文化站、114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并免费对外开放,各乡镇图书馆、文化站配备了专兼职干部。三是乡村卫生保健网建设情况良好,11个民族乡现有卫生院15个,123个行政村都建有卫生室,99%以上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扎实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认真实施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工作,公共卫生服务成效明显。
四是重视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鼓励和支持民族乡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节庆活动,丰富群众性民族文化生活。例如:东兰三弄瑶族乡布努瑶族猴鼓舞、瑶歌二声部合唱分别入选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河池市非遗文化保护名录,布努瑶“祝著节”吸引着区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前来观摩、考察,瑶族铜鼓舞、猴鼓舞、铜鼓叼敲舞和瑶族民歌多次应邀参加广西国际民歌节、河池铜鼓艺术节以及远赴北京、上海、台湾等地演出,享誉区内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保护,加强了各民族间的交流,在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繁荣,带动民俗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加深了少数民族对本民族的认识,增强少数民族的自豪感和对各民族团结共建的认同感。
五是开展团结教育,少数民族各项权益依法得到保障。坚持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加强联谊联络,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以及对《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的贯彻落实和大力发展民族乡的经济社会事业,各民族关系融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河池市各民族乡多年来没有发生过影响民族团结的事件。
六是抓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使用率。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强民族乡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了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目前,11个民族乡共有少数民族干部343人,占干部总数77.9%。11个民族乡的乡长、部分乡人大主席团主席均由建乡少数民族担任,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对民族乡的少数民族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都列入了县(市)人才发展规划,建立了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库,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少数民族干部施展才华的平台得到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