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首页头条 > 正文 |
解放思想无止境 改革开放永向前——广西党政代表团皖豫行启示录 (2) |
2017年06月09日 06:31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编辑:邓达 |
|
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到极致 从内陆小城漯河一家濒临倒闭的肉类企业,逐步发展壮大为世界五百强,双汇集团缔造了一个令世人瞠目的奇迹。这家企业30多年专注只做一件事:杀猪卖肉。 正是依靠从不间断的创新,双汇在杀猪卖肉这个传统行当里做到了极致:一头猪能分割出260多个生鲜产品,加工成熟食,每年还可以开发出上百种新产品。 “生猪屠宰加工竞争十分激烈,如果不加快转型升级,企业发展起来就非常难。”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说,正是这种强烈的危机意识,使得双汇的改革创新步伐从未停滞。为了生产出让消费者放心的产品,双汇自生产第一根火腿肠开始,即坚持引进世界一流的技术和设备,且率先把“冷链生产、冷链销售、冷链配送、连锁经营”的冷鲜肉模式引入国内,改变了国内几千年杀猪卖肉没有品牌的历史,成长为品牌价值达497亿元的全球最大的猪肉食品生产商。 同样是从最初杀猪卖肉的小厂,众品集团借助“互联网+”跨界发展,成为全国冷链物流行业的标杆企业。广西制糖、铝、机械、冶金等产业具有较好发展基础,但新常态下,这些曾经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的支柱产业却面临着产能过剩和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一些看似平常的传统产业,也可以转型升级、做到极致。”自治区工信委主任莫桦表示,我们要借鉴外地经验,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品牌意识,通过技术创新真正使传统产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把“根”留住,才能壮大县域经济 从启动资金仅10万元的小开关厂,森源集团一跃成为国内产能最大的现代化输配电设备研发和制造基地。在河南许昌,像森源这样的创业传奇不断涌现。 统计显示,仅2016年,许昌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80%。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当下,这里的民营企业为何活力依旧,其强劲增长的动力何在? 为了给民营企业“松绑”,许昌市不断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条件和门槛,行政审批事项由六年前的225项精简到现在的98项,办理时限缩短2/3。在2016年度《河南省社会治理发展报告》中,许昌市经济发展环境指数、行政环境指数、法制环境指数3项指标排名全省第一。 许昌本土企业尽管不断“裂变”发展,总部的“根”却始终留在当地。“企业就像候鸟,哪里气候适合往哪里飞。但在许昌,当地党委、政府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精准、贴心的服务,企业不做点事都不好意思,咋还会往外地搬?”森源集团董事局主席楚金甫一席话道出了其中缘由。 “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广西党政代表团成员认为,要认真学习借鉴许昌经验,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主动为企业服务。 考察期间,代表团专门召开县域经济发展座谈会。与会县委书记、县长纷纷表示,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台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在破解发展瓶颈和难题上下功夫,加快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