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柳州市:绿色“智造”在破与立中崛起

    减“耗”增“绿”

    开辟发展新空间

    污黑浑浊的工业废水滚滚涌入处理站,经过预沉调解、反应沉淀、过滤、冷却降温、加氯消毒等一系列工艺后,变成了可供循环利用的潺潺清水。——这是6月15日,记者在柳钢厂区采访时看到的一幕。

    “目前,柳钢已实现‘水-废水-处理-回用水’的封闭式循环利用模式,整个生产流程不外排废水。”柳钢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甘贵平向记者介绍。

    柳钢曾经是柳州的污染大户,柳钢厂区曾被当地人戏称为“连飞过的麻雀都是黑的”。在环境污染最严重的时候,“要柳州还是柳钢”的抉择,痛苦而艰难。

    “既要柳钢,又要碧水蓝天。”“不搞好环保,企业连生存发展的条件都没有。”在钢铁行业形势持续恶化、企业降成本“压力山大”的大背景下,近十年来,柳钢累计投资约70亿元,建成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烧结球团烟气全脱硫、干熄焦,转炉、高炉烟气干法除尘,水渣超细粉、钢渣热焖等50多项技术先进的节能环保项目。曾让柳钢人头疼不已的“工业三废”问题,如今余热余能被回收发电,废水全部被截留回用,废渣全部被综合利用。柳钢的产能从100万吨发展到1200多万吨,但污染排放量却大大降低。

    “绿色发展不是柳钢的掣肘,而是新优势、新动力。”甘贵平说。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一系列的节能技术,让柳钢在循环经济中找到新的增长点。

    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并非钢铁行业独有。打破工业落后产能瓶颈,坚持走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道路是柳州打造绿色工业体系的重要抓手。

    一方面,做“减法”,强力推进节能降耗,持续抓好钢铁、化工、水泥、造纸、制糖等重点工业领域、重点用能企业、重点节能项目等“三大节能重点”,确保增产不增污。另一方面,做“加法”,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按照“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方式,构建低碳产业体系、调整能源结构、加强低碳基础建设,鼓励企业加大对“三废”的综合利用。

    “加”与“减”的取舍,打破了工业发展的瓶颈,也开辟了发展新空间。曾经的“酸雨之都”如今已成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十二五”期间,柳州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5.06%,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8.87%。



上一页 
第 [1] [2] [3]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
0
0
0
0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