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智造”在破与立中崛起
——柳州市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聚焦(二)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骆万丽
工业是柳州发展的命脉和脊梁,百年工业史赋予这座城市独有的特质与荣光,也给其留下了发展中难以回避的桎梏与沉疴。
重工业城市如何摆脱污染的“宿命”?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如何良性互动?
柳州把答案放在绿色发展的理念上,落实在创新驱动的实践中:突破传统路径、颠覆旧格局、摒弃落后产能;向创新要动力,统筹空间、规模、产业结构,重塑产业竞争力……在破与立的重构中,这座老工业城市走出了一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
改“旧”育“新”
重构发展新动力
6月,柳州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基地二期现代化总装车间,工业机器人在繁忙的流水线紧张有序精确操作。每天超过860辆汽车从这里下线走向市场。
不远处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车间内,31岁的新能源汽车整车集成专家赵奕凡博士正忙着搜集市场反馈,对即将于下半年上市的新能源电动汽车E100进行调试和改进。“目前,E100体验活动已累计投放2000多台体验车,超过1万位用户进行了深度体验。我们团队正根据用户反馈进行改进和完善。”
赵奕凡所在的团队是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汽车开发科,这个拥有上百人的部门基本以高学历的90后为主,年轻、朝气、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如今正承载着企业转型升级新的希望。
从传统微型车生产企业转型为以生产乘用车为主,再到进军代表着行业发展新方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上汽通用五菱早已从曾经的“西部小厂”发展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佼佼者。
上汽通用五菱的转型之路,正是当下的柳州向创新要动力、打破传统路径依赖、打造绿色工业发展模式的写照。
长期以来,柳州工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现有工业体系中,汽车、冶金、机械、化工、造纸、建材等产业,无不属于污染较重的行业。
重工业聚集、粗放式发展模式、基础设施老化,让这座老工业城市在前行的过程中饱尝苦涩,“酸雨之都”的“头衔”正是发展中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工业转型,是摆在柳州面前必须突破的难题。
“打破工业传统路径依赖,全力突破工业生态环境容量有限、生态效率低下的发展瓶颈,通过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管理水平提高等各项创新,打造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绿色工业发展模式。”这是柳州市决策层的共识。
转型,势必要打破桎梏,击中沉疴痼疾——
过去五年间,柳州市淘汰落后水泥产能333.7万吨,淘汰落后钢铁产能242.5万吨,淘汰落后造纸产能3.8万吨,淘汰落后铁合金产能2.4万吨……
发展,要向创新要动力,催生新业态——
“十大工业结构调整工程”“十大科技提升工程”等相继出台,从政策体系上推动“柳州制造”向“柳州创造”“柳州智造”转变;“十二五”期间,柳州市累计完成企业技改投资4066.8亿元,年均增速21.3%,是“十一五”的4.2倍,连续多年位居广西首位。
技术更新改造不仅提高了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更是带动了支柱产业规模和竞争力显著提高。2016年,柳州汽车产销量均超过245万辆,位居全国城市第三,产销量接近全国的1/10。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占柳州市工业总产值的1/3,新产品产值率始终保持在25%-30%。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柳州工业新的增长点。大到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小到节能环保新型珠光材料、厚度仅在30纳米至200纳米之间的ITO靶材……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柳州市工业比重已达11%,工业结构不断优化。
| 下一页 |
| 第 [1] [2] [3]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