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展演现场
“我们黄氏家族学阳戏已经有333年的历史了,到我这已经是第10代传承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晓亮说道。据他介绍,流长阳戏的剧目内容丰富,分正坛和耍坛共64场,唱腔则有13种。主要用于祝寿、迎娶、祈,福等场合。
“都是搭台演出,演员要开脸(用颜料在脸上涂画)。开脸和勾愿(还愿)都是我们黄家的独门绝技,向来是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说到流长阳戏的特点时,黄晓亮充满了自豪,“但是现在对这个有兴趣、想学习的人不多了,我们不得不打破那些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规矩。”在他看来,流长阳戏的传授规矩可以破,但是流长阳戏绝对不能失传。目前,流长阳戏的传授方式分为无形和有形两种,“我们是有书本记载的,并且书本记载的居多。但是我们的唱词不是纯正的苗语,还带有一些川剧的发音,这只能是师傅给徒弟一遍遍地唱,才能教懂的。”
青苗服饰:穿在身上的历史
服饰是民族的外在标志之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且集历史、自然、神话传说,以及美学于一炉,是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
在非遗展示专区,记者看到一群身着青色服饰的苗家妇女正细致地做着刺绣活儿,原来他们是苗族的支系——青苗,他们是息烽县最具特色的民族,其服饰颜色尚青,多姿多彩,未婚、已婚未生育和已婚生育子女的女子服饰各有不同。皆采用传统手工刺绣制作而成。
| 上一页 下一页 |
| 第 [1] [2] [3] [4]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