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滚动新闻 > 正文

殷墟:穿越三千年历史的传奇 (3)

2018年10月25日 21:27 来源:新华网 作者:刘雅鸣、桂娟、李文哲 编辑:陈丽婕

甲骨惊天下:解开中华文化密码

这是在河南安阳博物馆展出的妇好墓出土的“‘好’连体铜甗”内壁上的铭文(10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 摄

走进殷墟博物馆文字厅,78岁的女考古学家刘一曼变得年轻起来,笑声爽朗。

“你看,这里展出的完整卜甲,都是我亲手挖出来的。看到它们,感觉很亲切、很兴奋。”她说。

展厅一角,复原了1991年发掘的花园庄东地甲骨坑。“甲骨文的三次大发现”展板悬挂在复原坑上,刘一曼整理甲骨的巨幅工作照片十分醒目——当年51岁的她,手持细细的铁钎,仔细剃去一片刚出土卜甲上的泥垢。

此前,考古前辈在小屯发现的甲骨窖穴震惊中外,1.7万多片甲骨集中堆放,被称为“中国最早的甲骨文档案库”,是甲骨史学上的一大奇迹。

“三次大发现,我有幸参加了两次,我挖出的甲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多的,大家都说我有运气。”刘一曼说。

发现只是第一步,随后进行的残片缀合、分期断代、释读文字、缕析文例、诠解史实等甲骨整理和研究,堪称浩繁巨大的工程。

目前,海内外甲骨藏品家底及保存现状已基本摸清,共有约16万片甲骨,单字4300多个,已释读1600多个。2017年,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119年前,当作中药“龙骨”吃下去的甲骨,被清代学者王懿荣发现,经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甲骨四堂”辨辞考史,胡厚宣等人的整理编集,中华文明的密码得以释读。

过去,对甲骨文的考释如同“射覆”猜谜,现在有了更好的条件和方法。新近出土的战国简牍,年代虽晚却可以与甲骨文、金文对比研究,每一个文字都有了相应的信息包。

“我们还利用高科技手段对甲骨上的笔划和微痕进行精密分析,以最大程度获得留存在甲骨材料上的信息,传承给后世。”当代甲骨学领军人宋镇豪说。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 [2] [3] [4] [5]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