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时政 >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 > 滚动大图 > 正文

那一抹绿色,走进越来越多人心里——河北塞罕坝续写新时代绿色传奇 (3)

2018年11月28日 22:28 来源:新华网 编辑:陆权香

接续奋斗:让塞罕坝精神的根越扎越深

党旗招展,誓言铮铮。

在塞罕坝林场马蹄坑营林区,一支支走进塞罕坝的队伍在“尚海纪念林”前宣誓。

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就长眠在这里。松涛阵阵,王尚海一米多高的雕像宁静、安详,仿佛在深情地注视林子里的一草一木。

“长眠于此的他,如一颗深埋的种子,让塞罕坝精神有了‘根’。”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场长刘海莹说,历经30年风雨,尚海纪念林更加郁郁葱葱,引来无数游人追思。

到塞罕坝参观学习的甘肃省民勤县林业局干部说,在生态脆弱地区植树造绿难度很大,塞罕坝人用行动证明了,再难,绿色奇迹,都能一步步干出来。

新一代塞罕坝人,从未忘记老一辈人植绿的艰难——

直面荒原、伏冰卧雪、吃糠咽菜。

  这是塞罕坝机械林场内的树木(10月7日摄)。 新华社发

塞罕坝创业初期,因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经验,种十棵树只能活一棵,有人打起了退堂鼓。关键时刻,王尚海毅然将妻儿举家从承德迁来,稳定了人心……终从茫茫荒原变成百万顷松涛。

新一代塞罕坝人,将守绿看得比自己生命更重——

面临的一万亩石质阳坡上可造林地,山坡陡,勾机上不去,他们就用钢钎凿树坑,锤头砸下去,震得手发麻,挖好坑从别处背土回填;树苗先用拖拉机运到山下,骡子上不去,就靠人背着往上爬……

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副场长于士涛是个“80后”,去年12月底,身为第三代务林人的他,与另外两位同事一起,站上了联合国环境署“地球卫士奖”的领奖台。

于士涛去年还获得了“河北青年五四奖章”,领奖回来,他把奖章塞到了书柜里,淡淡地说:喜欢让自己“归零”。

然而一提起林子,他就感情似火:“一棵树需要几十年的精心呵护才能成材,而毁掉一棵树只需几十秒。作为新一代务林人,我们要用生命守护好这片绿色。”

对大部分护林人来说,爱树胜过爱自己。

为防治森林虫害,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站长国志锋,经常起早贪黑。

据去年秋季调查预测,今年塞罕坝落叶松尺蛾病虫害面积将达16万亩。如此大的灾害,十几年未遇。他和百余名同事,每天凌晨3时到达作业地块,背着重约30公斤的药剂和设备,一直忙到晚上,有时甚至深夜才能到家,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虽然别人看不到我们的工作,但满树的绿色就是我们的骄傲!”国志锋说,这百万亩林海,靠的是三代人艰苦创业接力拼搏,靠的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守。荣誉面前,我们更要坚定信心,以敬畏之心从老一辈手中接过“接力棒”,保护好来之不易的绿色成果。

“绿水青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几代塞罕坝人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才能赋予塞罕坝新生命新活力,让这片绿水青山更美好!”刘海莹说。

  这是“一号风景大道”(7月13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发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 [2] [3] [4]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