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时政 >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 > 滚动大图 > 正文

那一抹绿色,走进越来越多人心里——河北塞罕坝续写新时代绿色传奇 (4)

2018年11月28日 22:28 来源:新华网 编辑:陆权香

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的底色,更是未来不懈的追求

无林可造,除了护林,未来塞罕坝去向何处?

塞罕坝人给出的答案是: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提供有效的生态产品。

今年8月初,林场完成首笔3.68万吨造林碳汇交易,这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森林生态价值补偿的一次有效尝试。

李永东介绍,首批森林碳汇项目计入期为30年,其间预计产生净碳汇量470多万吨。按碳汇交易市场行情和价格走势,造林碳汇和森林经营碳汇项目全部完成交易后,可带来超亿元的收入。

“塞罕坝林场探索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市场化新机制,将林场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刘海莹表示,后续的几笔大单也正在洽谈中。碳汇交易所得的收入,将来主要用于林场的林业生态建设,以推动良性循环。

长期以来,“重造林、轻管护”,是我国林业发展水平仍然不高的原因之一。

  这是塞罕坝景色(10月7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发

“造林是技术,管护是艺术,只造不管等于零。”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副场长张向忠说,如同庄稼需要浇水、除草、施肥,树木也需要修枝、割灌、间伐等抚育工作,以促进森林质量的提升。

经过长期科学管理,塞罕坝林场单位面积蓄积量,是全国人工林的2.76倍、世界的1.23倍,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与建场初期相比,塞罕坝森林覆盖率提高了68.6个百分点,年降雨量增加60多毫米,年涵养水源1.4亿立方米;林场苗木、旅游等每年带动当地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森林资源总价值达到206亿元。

塞罕坝也有“成名”后的烦恼。去年,塞罕坝接待游客5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4400万元。如果游客达到100万人次,可再增加收入4000多万元。不过,塞罕坝决策者并没有为眼前的利益所惑。

旅游业看似无污染,但森林承载力是有限度的。因此,林场科学分析承载力,严格控制新建旅游景点及设施的数量规模。在保护的同时,林场对旅游景点进行提档升级,完成塞罕坝森林小镇改造提升等工程,大大提升了塞罕城区的品位和形象。

“荣誉越高,保持荣誉的压力也就越大。”刘海莹说,游客关注的是塞罕坝的林海美景,但每一个塞罕坝人更注重的是守护好这片绿色。

一年来,河北省委编制完成了《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总体规划(2017-2030年)》《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等多个规划。

2030年,一幅智慧林场的全景图将在这里徐徐展开:

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强有力的林业支撑体系、完善的基础设施……一幅天蓝地绿、森林康养的美丽画卷似乎就在眼前。

  这是塞罕坝景色(7月28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发



上一页 
第 [1] [2] [3] [4]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