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时政头条 > 正文

《中国粮的奇迹》第二集 | 人工智能、大数据运算、农业智能化……科技助力中国粮

2019年11月19日 21:10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韦幸文

  《中国粮的奇迹》第二集聚焦科技助力中国粮食产量不断提升,如今,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了69%,人工智能、大数据运算、农业智能化,一个个颠覆性技术正在为农业的生产方式带来改变,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70年来,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田间耕种巨变的背后,是农业科技的深刻变革,是中国智慧不断创造中国粮的生产奇迹。

  2019年6月,一位90岁的老人和一段略带湖南口音的英文致辞在网络走红,一天的时间,播放量超过2000万人次。

  早在四十年前,他就解决了两亿人的吃饭问题。

  袁隆平,他让世界知道了中国水稻的科研实力。

  几十年来,在这些农业科学家共同努力下,新品种、新机械层出不穷。从超级稻到紧凑型玉米,从无人植保机到果菜收获机,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70年来,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让人多地少的中国在自己的碗里装满了中国粮。

  藏粮于技,泱泱大国的农田里,亿万农民以科技为画笔,不断书写着农业新画卷。

  揭开中国农业档案库神秘面纱:43.5万份芯片在哪里?

  △视频 揭开中国农业档案库神秘面纱:43.5万份芯片在哪里?

  清早,张凯和陈四胜要把一批小麦种子,放进走廊尽头的国家作物种质库。

  工作人员需要穿上特制加厚的防寒服,才能进入库的“心脏”。

  种质库很像一个巨型冰箱,始终维持在零下18℃。低温之下,种子的代谢变得缓慢,种子可以保存五十年以上。

  农作物的种质资源是一个国家的关键性战略资源,谁占有的种质资源越丰富,谁的基因开发潜力就越大。放眼世界,每个农业强国都需要拥有强大的种质库,才能在全球站稳脚跟。

  国家作物种质库就像一个保险柜,需要的时候,通过科技手段,种子随时都可以被唤醒、激活。



 下一页
第 [1] [2] [3] [4]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