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信息透明是消除恐慌的“特效药”

青 平

前两天,一条信息在微信群等社交媒体上疯传:我区一家医院包括医生在内已有多人确诊新冠肺炎,整个医院已经被警戒线包围……可能存在不知情的感染者已经走出医院正在社会上活动。

言之凿凿的爆料,在微信群、朋友圈立马炸开了锅。有人四处打听,一探究竟、欲知真假;有人感慨苦了那些等着去这家医院治病救命的人们;还有人担忧那些已经去了这家医院治病救命的人们。一时间,人心惶惶,群情动荡。

所幸的是,就在当晚,这家医院及时辟谣。一方面,迅速发布通告,通报相关情况,还原事实真相,澄清谣传谬误,堵住网络不实消息的传播;另一方面,该医院医务人员纷纷在朋友圈留言:我很好!感谢大家的关心!我们院很好,只是部分科室停诊,其余正常开诊。至此,社会的恐慌情绪得到有效安抚。

疫情之下,此事一度引起公众恐慌,既是人们对承担救死扶伤重任医院失守的恐惧,更是对于自身安全和健康的担忧。而当人们获取真相之后,明白“原来是这么一回事”,过度焦虑的心理和莫名的恐慌自然消除了,谣言也就不攻自破。这就表明,及时权威的信息披露,既是最好的谣言“粉碎机”,也是消除社会公众恐慌的“定心丸”。这也再次提醒我们,缺乏公开透明的信息,谣言就会跑在真相面前,成为制造社会恐慌的“思想病毒”。

俗话说,谣言止于真相。谣言得以滋生和传播,往往是因为出现信息真空。大道不畅,小道必猖。在突发事件面前,准确信息不公布、权威声音不出现,那么与此相关的传言和小道消息就会不胫而走,最终导致谣言泛滥、引发公众恐慌。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的教训。尤其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皆是自媒体”的时代,一幅照片、一段视频、寥寥数语,就有可能引发“蝴蝶效应”,进而掀起巨大的舆论海啸。

在来势汹汹的疫情面前,人们对与疫情相关的信息十分敏感,紧张、焦虑乃至恐惧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情绪。在这种特殊的情境下,恐慌成了谣言产生和传播的温床,而谣言又制造更大范围的社会恐慌,从而引发疫情之外的“次生灾害”。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恐慌也是一种“疫情”,与病毒的危害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就此而言,避免出现社会恐慌,本身就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恐慌主要源自于未知,而消除恐慌的最有效手段,就是信息的公开透明。习近平总书记2月10日在北京调研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公开透明回应群众关切,增强舆情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稳人心才能定“军心”,方可赢得战“疫”胜利。信息公开透明,既是尊重民意、顺应民心的重要体现,也是安定人心、安抚情绪的首选策略。

疫情民情舆情,情情皆需关切。疫情之下,新冠肺炎目前还没有特效药,但信息公开透明却是消除恐慌的“特效药”。为避免公众恐慌干扰科学抗疫大局,我们需要做的是及时、主动发布权威信息,提高信息公开透明度和发布速度,精准有力回应社会关切、舆论关注,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动辟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