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漫步潇贺古道

在桂东北都庞岭、萌渚岭之间幽深的山谷里,有一条由青石板、鹅卵石铺设的道路在山川、密林间蜿蜒延伸,北接湖南潇水,南连广西贺州。这,就是开辟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进入岭南的“新道”。历经2000多年风雨沧桑,如今,“新道”已成“古道”。沿古道一路走来,我们依然可以寻找到诸多令人惊喜的历史信息与文化亮点,依然能感触到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进取精神。

    1 岔山 由湘入桂第一村

    一条由鹅卵石、青石板铺设的道路在树林、山坡与河岸间时隐时现,蜿蜒延伸。

    冬春之交,乍暖还寒。前往贺州考察传统村落文化生存状态的我,冒着蒙蒙细雨行走在斗折蛇行的潇贺古道上。临近湘、桂交界地带时,眼前突然幻化出这样一幅情景——

    由湖南上甘棠村出发的马帮商队,一路翻山越岭,人呼马嘶。待到黄昏时节,领路之人远远望见那座山顶分为两岔的石峰,便兴奋地为身后疲惫不堪的同伴鼓劲:“快走啊,前面就到广西富川地界了!”

    耸立在省界上的这座石峰,以形定名,就叫岔山。岔山脚下,静静卧着的那座村庄,因山得名,就叫岔山村。

    来到村口,只见一条浸润在雨水里的青石板街闪放亮光,似一股清泉在老屋间穿流而过。

    村口,一位开油茶店的妇女指着石板街对我笑道:“如果三年前来,你看到的就是一条臭烘烘的‘牛屎街’。碰到这样的下雨天,街上屎尿横流,简直没有地方落脚。”

    资料显示,三年前的岔山村以贫困闻名,靠天种地的220多户农户,有近半数顶着贫困户的“帽子”。

    将改变岔山村贫困面貌诉诸具体行动的,是村里两位党支部书记。

    2014年,外出搞农产品销售的杨志魁在相关部门和亲友鼓励下回到岔山,担任党支部书记。

    起初,面对这位在外面做生意、年收入高达数十万元的“富翁”书记,村民们普遍投以怀疑的目光——他能在岔山待多久?他会真心帮助我们脱贫吗?

    为表明心志,杨志魁为自己立下规矩:不做生意不收货,一心一意把村里工作做好。

    2015年10月,杨志魁迎来志同道合者。广西税务部门一位叫夏苏荣的经济学博士受委派到岔山村任第一书记。

    当熟读经济学的夏苏荣踩着牛屎走上这条青石板街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

    我想,作为经济学博士的他,一定会联想到当年潇贺古道的繁华,也一定会感叹时代变迁、岁月无情,将曾经富甲一方的商道驿站化为如今的穷乡僻壤。

    好在,虽然牛屎满街,但青石板的美丽纹路还在;虽然房屋残破,但老商铺的古朴韵味犹存。

    两位书记糅合历史与现实,提出一条利用潇贺古道地理优势打造农家乐旅游点,以乡村旅游带动村民脱贫的致富思路。

    岔山村虽然地处偏僻,但它独特的地理优势也十分明显:这里是潇贺古道“由湘入桂第一村”,与著名的“状元村”秀水村隔山相望。

    于是,全村总动员!开路,清扫牛屎,修复破败老屋,兴修水利设施……

    杨志魁的妻子在丈夫鼓动下带着村里六户贫困户率先开起油茶店,以岔山人最拿手的油茶和梭子粑粑吸引游客。政府部门也出手相助:投资14万元,把岔山村打造为全县第一个免费WiFi覆盖村落。

    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和效果果然神奇,岔山村的名声很快传扬开来。游客接踵而至,油茶、粑粑供不应求。众村民闻风而动,街边一栋栋昔日用来堆柴草、圈水牛的老商铺涅槃重生,纷纷化身为油茶店、凉粉铺、农家乐餐馆……

    流连于岔山的古韵与温馨,我在老街与商铺间漫步徜徉,经过“步步高油茶馆”时,店主何桂金从窗台探出头来,憨厚地笑道:“进来坐坐,喝碗油茶暖暖身子。”

    我欣然入店,观看墙上悬挂的一幅幅照片,发觉这位瑶家女子还真不简单!她做的梭子粑粑获得了“贺州十大金牌长寿美食”称号。曾经因贫困而灰头土脸的她,如今成了制作岔山美食的“五朵金花”之一。

    历史,总是这样变幻无穷。沧桑岁月,让繁华的“新道”变成没落的“古道”;岁月沧桑,让富裕的商道驿站变成寂静的穷乡僻壤。

    然而,只要创业的精神得以传承,只要复兴的梦想没有放弃——幸福,就一定会再度降临!



 下一页
第 [1] [2] [3]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